6月1日下午2点,梨园社区老居委会内传出阵阵铿锵有力的京剧唱词,还有音色清脆的京胡声。原来,十多名社区京剧爱好者又来这儿自娱自乐了。一段京剧《上天台》的戏唱完,紧接着是《沙家浜》、《红灯记》,想唱哪一出全凭个人喜好。
这个社区“京剧团”成立已久,票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始终经久不衰,每周坚持活动。
今年58岁的潘文德还在工作,只能抽空来玩一把,但他喜欢京剧却有20多年。在他心中,京剧讲究发音、吐字、行腔和韵味,有着深奥的学问。
“这是我们的琴师,我们很尊敬他的。”当记者走进这个“京剧团”的时候,潘文德引荐了琴师楼玉龙,大家都喊他楼老师,因为他是“京剧团”里唯一上过电视的名人。
“央视《过把瘾》知道吧?是戏曲频道有名的一档节目,楼老师就上过。”“楼老师能弹会唱,本事可大了。”70岁的楼玉龙,俨然成了“京剧团”里的偶像。他习惯戴顶鸭舌帽,每回过来活动,都会背着两把京胡,为大家伴奏。
楼玉龙说,他是浙江浦江人,年轻时在四川工作。拉京胡、唱京剧,这是他工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央视《过把瘾》栏目走进四川绵阳时,他前去“试水”,想不到竟被挑中了,就上电视出了把风头。
退休后,楼玉龙跟爱人回海宁定居。
“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了。”楼玉龙说,小时候父亲常带他看京剧。长大后,他越发离不开这门戏曲。现在,让他不要上“京剧团”拉琴,不仅其他票友不同意,楼玉龙自己也不会答应。
除了楼玉龙外,今年81岁、科班出身的沈振刚,时常教授大家一些演唱技巧。
“我也就是懂些皮毛,吃过这碗饭,把知道的教给大家。”沈振刚说,自己幼年有一段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的日子,直到考进戏校,才算有了个温暖而安定的家。在戏校的时候,他最初被分配到“老生组”,后来也学过旦角,多次上过舞台。
由于种种原因,沈振刚在戏校待了9年后,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习,3年后考取了上海财经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被分配到海宁工作,但沈振刚心中始终有一种对戏曲舞台夙愿未酬的遗憾。为此,他特别喜欢上这个“京剧团”凑热闹。
“南方人唱京剧真不容易。”69岁的庄福利是哈尔滨人,跟着儿子来到海宁定居,当他说完自己的感慨后,“京剧团”里的其他票友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京剧选段,唱出了票友们的热爱,更唱出了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