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戏曲大省,这里氛围非常浓厚”
梅花奖得主于兰讲述与京剧结缘的传奇人生
9月28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启动暨名家经典荟萃演出在安徽百戏城举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兰现场宣读了艺术家宣言,接受了“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的聘书。台下,她向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娓娓讲述自己与京剧结缘的传奇人生。
艺海扬帆:从刀马新秀到梅派传人
于兰,哈尔滨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于兰进入影视圈的经历同样充满戏剧性。14岁时,她得知哈尔滨京剧院补录招生,但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结束,主考官正要锁门。于兰回忆:“老师,我是来考试的。”主考官破例给了机会,于兰唱了一段后,考官让她次日参加正式考试,最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于兰16岁就以刀马旦戏《扈三娘》在全市、全省获奖。她回忆道:“那时候观众都知道哈尔滨京剧院有个叫于兰的小演员,刀马功夫很厉害。”
真正改变她戏路的是二十出头时的一次意外机会,当时院里的老同志生病,需要有人临时顶替出演《重圆记》,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于兰告诉记者:“那会儿年轻脑子快,一天之内就把词儿基本背下来了,两天之内把唱腔全部学下来了,第三天就把戏全排下来了,第四天就见观众了。”这次演出让她从刀马旦拓展到花旦、青衣,戏路大为拓宽。
于兰的艺术成长离不开恩师。“说起老师,每一位都对我恩重如山。”启蒙老师张蓉华为她打下扎实基础。云燕铭老师则推荐她到北京读研究生班,成为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于兰回忆:“云燕铭老师是哈尔滨京剧院的头牌,艺术造诣极高,我有幸跟她学了花旦戏。”
在北京,她师从刘秀荣、杨春霞等名家,并拜梅兰芳琴师姜凤山先生为师。于兰深情地说:“姜先生八十多岁时,将《重圆记》重新打碎,设计了梅派唱腔和音乐,为我创作了《兰梅记》这部戏。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后一出梅派戏,专门为我这个学生写的。”这出戏助她荣获梅花奖,后拍成电影又获金鸡奖。于兰惋惜道:“遗憾的是,在获金鸡奖那年,老先生已经仙逝,没能看到他的作品获得这样的荣誉。”
在戏路拓宽之后,于兰谈及京剧传统戏与现代戏的不同时,举例说道:“比如演《兰梅记》中的大青衣,我会用温良贤淑的表演风格;而演《杜鹃山》中的柯湘,就需要一身正气,嗓音也要更有力。现代戏和传统戏在表演方式、嗓音使用上都有很大区别。”
跨界融合:戏曲与影视的完美结合
于兰进入影视圈的经历同样充满戏剧性。她回忆道:“我在老师家学戏后骑自行车回家,路上一边骑车一边背戏词。突然一辆面包车停下来,里面的人说要拍电视剧《大路朝天》,问我愿不愿意参演。”出于谨慎,于兰要求对方通过单位联系领导,由此开启了影视生涯。
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胡杨公主》时选中她担任女主角。于兰表示:“我那时候才二十岁出头,去试镜后一下就被选中了。”从那之后,于兰陆续主演多部影视剧,成为戏曲演员跨界影视的典范。从戏曲表演到影视呈现,于兰将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深度融合。她表示:“我觉得自己很荣幸,能够同时从事戏曲和影视表演。我把电影表演的理念,那些真实、自然、生活化的东西,融入到了我的戏曲人物塑造中。”
2017年,于兰凭借主演的戏曲电影《兰梅记》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这部由姜凤山先生创作的梅派剧目,不仅是于兰的代表作,更是她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这部电影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戏曲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兰梅记》片段
梅韵传薪:艺术传承与安徽情缘
于兰与安徽这片戏曲沃土有着深厚的情缘。“我来过合肥很多次,跟着梅花奖艺术团演出过,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于兰对安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次能够参加‘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我感到非常开心。”
作为“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的“新身份”,于兰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京剧演员,我们与安徽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今年是徽班进京 235 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来到安徽,意义非凡。”
谈及安徽与京剧的渊源,于兰告诉记者:“235 年前,徽班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徽是戏曲大省,这里的戏曲氛围非常浓厚,对整个戏曲的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
从13岁意外入门,到梅花奖、金鸡奖双料得主;从刀马旦到多面发展,再到戏曲与影视的跨界融合,于兰的艺术人生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在徽班进京235周年之际,她的到来为“百戏入皖”增添光彩,也展现了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希望。梅韵兰心,梨园春秋——于兰以她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