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随着武汉园博园景区最后一段经典折子戏落下帷幕,武汉京剧院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演出圆满收官。这场跨越国庆、中秋双节的文化盛会,以“文旅融合”为核心主题,串联起剧场、公共空间、景区、乡村四大场景,用19场精彩演出点亮武汉三镇,吸引近20000人次现场观演,推动京剧艺术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形成“演出引流、文化赋能、消费提效”的良性循环。
把“大戏”送到家门口,乡土里藏着非遗温度
9月26日、9月30日,在长江新区举办“国庆惠民京剧专场”,演出《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尽管当天下雨,仍吸引近1000名村民冒雨观看,演员全程露天演出,水袖动作、唱腔表现未受天气影响,现场村民自发组成“伞阵”守护舞台,形成“雨幕中的京剧盛宴”。
孩子们跟着台上演员学身段、练台步,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非遗启蒙第一课”。两场下乡演出累计吸引近千名村民参与,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真挚的互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乡村生活。00后直呼“戏曲原来这么酷”
“以前觉得京剧离我们很远,这次沉浸式体验后,我居然跟着剧情紧张到捏手汗!”看完天一戏院《命定·乌龙院》的00后观众小吴,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观演感受。10月1日-3日,京彩·天一BOX推出的创新京剧《命定·乌龙院》,首次尝试“环境式纯享”模式——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跟随演员动线近距离观看。这种“零距离”体验使演员的眼神交流、水袖翻转等细节被清晰捕捉,让观众惊呼“仿佛看到角色的灵魂”。据统计,90%观众表示“比传统剧场更有代入感”、“演员就在身边唱念做打”的震撼体验。结合武汉老字号糕点品鉴,实现“看戏+消费”双重体验,让传统京剧与老字号碰撞出新火花。
公共空间展演:让京剧“破圈”吸引年轻群体
10月4日,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开展“戏码头·京剧嘉年华”专场,以长江为幕,绿植为景,传统京剧《三岔口》的舞台上武戏演员腾跃翻转,《天女散花》《锁麟囊》《霸王别姬》等文戏唱段婉转悠扬,“水陆空”立体观演体验让现场掌声不断,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观众驻足观看,为武汉江滩日均10万+人气提供有力支撑。
在京剧大师故里,体验百年京剧别样风彩
10月5日-6日,武汉京剧院带着《三岔口》《勘玉钏》《定军山》等经典剧目“驻场”,用焕新的沉浸式体验、细腻的演绎,让超1000名观众在古色古香的戏楼里“入戏”。
“在黄罗宝帐领将令”当“黄忠”开口唱这句时,谭鑫培戏楼里瞬间安静,只有板鼓、京胡的节奏与唱腔交织,在谭鑫培戏楼演出《定军山》是传承,更是致敬。这次谭鑫培公园焕新开园演出,其中30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35%,不少人直呼“这才是打开京剧的正确方式!”“游园+看戏”成新潮流,文旅融合玩出新鲜感
十一假期的武汉景区,除了秋日美景,还有一抹“国潮亮色”格外吸睛——武汉京剧院带着经典剧目走进武汉植物园、园博园景区,用“京彩满园”的沉浸式体验,让超1万名游客在游园时遇见传统艺术,其中30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40%,不少人直呼“原来京剧可以这样体验!”
武汉植物园:花海与京剧的浪漫碰撞
谁能想到,在5000平方米硫华菊花花海中听京剧,会这么治愈?10月2日-3日,武汉京剧院的演员们把《天女散花》《闹天宫》等经典剧目搬到了植物园的草坪舞台,金黄花海当背景,演员水袖翻飞时,连风都带着戏味儿。“第一次这么近看京剧,演员的眼神、唱腔里的情绪,比屏幕上生动100倍!”外地游客杨女士一边拍照一边感叹。
园博园:非遗+京剧,解锁逛园新玩法
10月6日-8日的园博园景区长江文明馆里,武汉京剧院的演出成了“爆款打卡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引得小朋友们追着看,纷纷模仿天女“转圈圈”的姿势。“我家娃平时不爱看传统节目,这次居然主动问‘虞姬为什么要舞剑’,还吵着回去要买脸谱挂件!”游客李女士笑着说,她没想到景区里有这么专业的京剧演出,不仅孩子看入了迷,自己也被圈粉。
本次国庆、中秋假期,武汉京剧院通过“驻场、公共空间、景区、乡村”四方绽放,努力探索传统京剧与多元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路径,不仅打破了艺术传播的空间壁垒,更让京剧从“剧场属性”走向“大众日常”,成为市民游园休闲、亲子互动、文旅打卡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有效提升了经典艺术的大众触达率与感染力。
未来,武汉京剧院将持续深化“京剧+”场景创新实践,围绕“文化惠民、艺术普及、文旅赋能”核心目标,推动优质剧目进一步走进社区、校园、商圈、文旅综合体,以更丰富的呈现形式、更贴近群众的传播场景,让京剧艺术融入市民日常文化生活,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