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盖勒苏村村委会的活动室内,一位身着京剧传统服饰的90后小伙乌尔肯·白山正以一腔清韵唱响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他凭借深厚的文化自信,将国粹京剧这一中华优秀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用心传承着京剧艺术,更将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让京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9月8日,记者在阿热勒托别镇喀拉盖勒苏村村委会的“京韵小课堂”看到,课堂内座无虚席,每个孩子都专注而认真地倾听着老师讲解试唱京剧唱段,大家积极参与互动,生怕错过了其中的细节。8岁的哈萨克族女孩帕丽扎·依里哈木在这里学会了《我爱你中国》的片段。
“今天老师给我学的歌特别好听,我特别想学,想给爸爸妈妈唱,我特别想学会。”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盖勒苏村学生帕丽扎·依里哈木开心地说。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盖勒苏村学生阿茹娜·努尔专程来到村委会,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我平常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今天现场看到了,也摸到了,老师讲的也很有韵味,我很喜欢,也很有吸引力。”
自幼痴迷京剧的乌尔肯·白山,不仅通过自学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京剧传播者”,更主动开设公益课堂,将水袖翻飞、脸谱绘心的艺术魅力传递给草原上的孩童,让中国国粹艺术在新源大地绽放出团结之花。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布拉克村居民乌尔肯·白山告诉记者:“我为什么喜欢上京剧呢,这是我身边的人非常好奇的事情,我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京剧了,当时第一次接触京剧是因为看电视,正播着《穆桂英挂帅》。那一身亮闪闪的戏服,还有那又脆又有劲的唱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尤其是穆桂英的眼神,让我挪不开眼。后来我总盼着电视里的京剧,跟着学唱词、比画动作,这喜欢就扎了根。现在村里的小孩子跟我学,我觉得这个特别好,让我有一种自豪感,我会给他们教几句简单的唱段。看着他们的‘咿咿呀呀’地唱,眼神亮晶晶的,就像当年的自己,我心里感到特别开心。”
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乌尔肯凭着热爱与执着自学,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晨起时京剧基本功水袖的甩、掸、拨、勾等一招一式的反复练习,村口柳树下与老人切磋演奏二胡的技巧,与家人一起通过手机逐帧学习名家唱段……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布拉克村居民努尔依扎提·巴合提努尔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从刚开始的听不懂,到现在我也非常喜欢京剧了,每天听他唱,我也能跟上一起唱了,我觉得京剧太有魅力了。现在我的手机里也存了很多京剧的教学视频,偶尔朋友聚会的时候,我还能给我的朋友们唱两句,他们都觉得我可厉害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努尔依扎提·巴合提努尔随即唱起了京剧中的片段。
乌尔肯·白山用略带新疆口音的京腔演绎着《说唱脸谱》。这个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族青年,正以独特的方式践行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
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村民徐克萍听了乌尔肯·白山唱京剧后惊叹道:“今天我听了一个哈萨克族小伙子唱京剧,唱的非常非常的棒,他的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根,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觉得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
当传统艺术成为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民族团结就有了最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就有了最鲜活的表达。
“艺术是不分民族的,好文化就应该让更多人传承,大家都应该来学,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星光,我非常喜欢京剧,我就通过我的方式让村里的孩子,身边的群众能亲眼看到,并且能够体验京剧的文化魅力,从而让更多人爱上京剧。”乌尔肯·白山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