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自2022年9月在京开班,招收54名来自25个院团的青年演员,涵盖6个戏曲剧种。三年间,邀请20余位专家讲授18门文化课,30位名家举办艺术讲座,拓展学员视野。专业教学上,聘百余位艺术家传授300多出传统剧目,确保经典技艺高水平传承。
其中,来自国家京剧院的七位青年演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极汲取各流派的艺术精华,跟随多位京剧名家学习,认真钻研前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艺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展现出了青年戏曲从业者的活力与风貌。
2025年1月9日,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全体学员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大家表示,不仅要向前辈和老师虚心学习,更要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征程上,青年演员要勇担使命,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艺术简历
王超,国家京剧院一团丑行演员,名家传艺传承人。2012年以丑行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优秀毕业生、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2016年以总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国家京剧院工作至今。先后师从徐鸣远、刘少泉、尔建国、年金鹏、焦敬阁、吴建平、徐孟珂、石晓亮、郑岩、柳国维等老师。
学演剧目:《时迁偷鸡》《时迁盗甲》《打瓜园》《小放牛》《秋江》《十五贯》《海周过关》《盗银壶》《打城隍》《三盗令》《三打祝家庄》《九龙杯》《巴骆和》《连环套》《徐良除霸》等;创演小剧场剧目《三岔口2015》,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等。 主要荣誉: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录制 CCTV戏曲频道“青春戏苑”栏目,2020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名家传艺”项目。
武丑作为京剧表演中技术性极强的行当,对演员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表现力都有着极高要求。“青研班”的教学既注重传统规范的严谨性,又强调表演的灵动性与创造性,遵循戏曲美学中寓美于丑、丑中见美、美丑合二为一的艺术规律,为王超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王超在学习过程中,钻研生动的舞台表现,领会深刻的思想内涵,追求鲜明的人物塑造,对多部经典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感悟:
作为一名武丑演员,能够入选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进行为期三年的深造学习,是我艺术生涯中最为珍贵的机遇。在专业导师年金鹏先生和理论导师陈国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在技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在艺术理念和文化修养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以在“青研班”中学习的《打瓜园》《九龙杯》和《三打祝家庄》三个剧目为例,讲述我的心路历程和理解感悟。
在《打瓜园》这出戏的学习中,石晓亮老师教导我,角色陶洪是一位老瓜农陶洪,用的是方言白,带有明显的山西地方特色。他身残不废,耿直憨厚,语音的处理上必须要求演员干脆、爽朗,但同时又不能缺少作为老者应有的苍劲之感。同时,陶洪是广博戏曲剧目中的一个罕见的人物形象。他本身是个残疾人,所以走路的时候需要瘸腿、弓腰,一副步履艰难的样子,可是与此同时,陶洪身怀武艺,所以开打的时候需要陶洪身手矫健,异常灵巧。表演节奏上,武打必须严丝合缝,对手戏的配合需要间不容发,棍起处,猝不及防,棍落时,声声见响。另外,陶洪的一排无声“小飞脚”,陶洪必须做到在飞脚时必须在空中也极速旋转,落地时却必须如蜻蜓点水一般,悄然无声。对于演员来说,想要把残疾和矫健集于一身,就要有十几项的要领,内中的手眼身法步、四肢、五官都需要到位,才能演绎出最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打瓜园》。
京剧《九龙杯》这出戏是导师年金鹏老师教授的,在和老师学习过程中,尤为讲究的就是念白特色,其中杨香武的语言风格以江湖气为内核,通过特定的程式化表达塑造出机敏与市井气兼具的侠盗形象。杨香武作为长辈,他对计全这一晚辈的训斥既发乎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又带着些许对晚辈的疼爱、对“子一辈父一辈”交情的看重,对江湖道义的遵循,这些都要求演员细致地加以把握。尤其是“开口跳”对演员念白、身法以及二者的配合要求极高,除了干净利落、有如“炒豆”的白口节奏,做功上的俏丽机敏也尤为重要。尽管是“飞身上梁”,演员亦须在锣鼓经的节奏中踏步前行、做出技巧,将虚拟动作根植于江湖语境,并以“一眨眼的工夫”在椅子上倒立,做出起“三角顶”的技巧。当观众还惊异于演员身法的飘忽迅疾之时,杨香武已倒挂在“房梁”上,在表演“倒挂金钩”这一高难度技巧的同时取走九龙杯,并在念出“姓周的,杯子我武大爷带走了!”一句台词的同时已然完成机敏“侠盗”的下高动作,进入下场门。整个上高、下高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迅捷无声的表演中感受最具震撼力的武学技巧。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方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京剧艺术“借技表情”的美学范式。
《三打祝家庄》这出戏是我们国家京剧院代表剧目,乐和这个角色从延安时期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2000年复排的《三打祝家庄》中,第三代乐和饰演者,也就是我的老师徐孟珂,上课时分析“乐和”这一人物,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侦查员”,所以应该具有机智敏捷的侦查与反侦察本领。从艺术塑造来说,他应该具有口齿伶俐、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同时他又是由武丑行当饰演,所以还要具备武丑行的表演特色。尤其是在“看手相”这场戏中,在“智除祝小三”的这一关键情节,尤其展现了丑行角色的文武双全。京剧《三打祝家庄》不仅是一部艺术精品,更是革命文艺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是一部完美诠释了“文艺是为谁服务”的经典作品。
通过多个剧目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京剧武丑艺术“技不离戏,戏不离技”的本质。技术是表现人物的手段,而人物又赋予技术以灵魂。在导师年金鹏老师、授课老师石晓亮老师和徐孟珂老师的教学,使我摆脱了单纯追求技术难度的误区,开始注重表演的整体性和艺术性,这对我未来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延续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青研班”着力加强学员艺术实践的提升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先后在京集中举行教学汇报演出28场,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学员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创作排演新剧目50余部,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和生动体现。
在“青研班”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武丑这一行当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段宝贵的研学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重塑了我的艺术观念,使我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作为新一代京剧武丑演员,我既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也看到了艺术创新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