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京剧唐派“遗珠”再焕光彩
历史的长河中,“封神”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神秘而耀眼的光芒。11月27日、11月28日晚,尘封66载后,沈阳京剧院全新版唐派特色史诗性“封神戏”《十二真人斗太子》在盛京大剧院连演两场。该剧经过整理改编后,在故事、节奏、舞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编排,既保留了京剧唐派的精华和风格,同时适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演出现场喝彩不断。赓续血脉,薪火相传。该剧成功上演,为沈阳京剧院建院65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也让京剧唐派艺术的遗珠之作再焕光彩。
原戏在世仅存两张照片
“从无到有”老戏新创“南麒北马关东唐”在京剧界可谓家喻户晓,唐派是京剧名家唐韵笙创立的艺术流派。唐韵笙及其代表剧目主要以“春秋列国戏”和“封神戏”为主,《十二真人斗太子》便是他1957年创作并主演的唐派艺术代表剧目。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剧再未重现舞台,被业内称为唐派艺术的“遗珠之憾”。
此次整理改编,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京剧(唐派)传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仲博担当艺术指导,沈阳京剧院院长王志鹏进行剧本整理、改编,沈阳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华鼎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得主常东担当导演并领衔主演,集全团之力打造属于沈阳京剧院自己的“开山之作”。
“这部戏复排起来难度非常大,与这部戏相关流传在世的仅有两张照片,对我来说就是从无到有。”演出前,常东接受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这戏只有周仲博先生见过,他倾囊相授给我说戏,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保留唐派京剧的所有精华,最大程度再现唐先生当年的风采。”
“封神”IP贴近观众
上演中国神话体系的“王子复仇记”殷商的天空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商太子殷郊、殷洪奉师命下山兴周灭纣,不料中途受申公豹挑唆,弟兄分道扬镳,却殊途同归……《十二真人斗太子》的剧情取自《封神演义》,纣王、妲己、闻仲、申公豹等观众熟悉的人物悉数登场,观众被这部家喻户晓的中国神话故事所吸引,唱念做打,高潮不断。常东表示,为了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的变化,该剧跳出传统骨子老戏以“堆砌故事”展示程式技巧的窠臼,通过“闻太师封神”“学艺二仙山”“二子闹朝歌”“传宝桃源洞”“申公豹说反”“殷洪战西岐”“群力斗殷郊”七场戏上演了一部中国神话体系的“王子复仇记”。此外,该剧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增强艺术的观赏性,使唐派艺术焕发时代的光彩,呈现出史诗化的整体风格。
守护和传承唐派艺术
是沈阳京剧人责任和使命
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领导下,在沈阳京剧院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京剧唐派经典《十二真人斗太子》“千呼万唤始出来”。28日演出现场,来自全国多家京剧院团的业内名家到场观看演出,为剧院艺术创作建言献策。
沈阳京剧院从建院至今已走过65个春秋。根植沃土,守正创新,赓续血脉,薪火相传,沈阳京剧院努力推动国粹京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创复排《十二真人斗太子》可开创剧院半个世纪以来“封神戏”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唐韵笙先生是沈阳京剧院的一面旗帜,守护和传承唐派艺术是我们沈阳京剧人的责任和使命。”常东说,沈阳京剧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开创沈阳京剧艺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