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前,京剧一直是新疆戏剧舞台上的空白。自1920年代初开始,方从京、津、河南等地先后来了一些京剧演员,在河北梆子“吉利班”里加演京剧,但尚未组成独立的京剧班。
最早来迪化(今乌鲁木齐)的京剧演员是藉晓甫。他原是北京著名京剧演员李吉瑞的跟包,后来也登台演戏,唱三花脸,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剧梨园子弟中间,又受到李吉瑞的言传身教,京剧艺术修养逐步深厚起来。他于1920年代初来到迪化,先入“天利班”,后入“吉利班”,与京剧票友和河北梆子演员结伴上演京剧。演出的剧目有《女起解》、《乌盆记》、《卧虎沟》等。他在演京剧的同时还收授徒弟,为京剧在迪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后来活跃在迪化京剧舞台上的丑角王登科、须生安玉连等,都是他的高足。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来自内地的京剧演员虽然人数有限,但他们和迪化各界票友加在一起,阵容也颇为可观。当时联合演出的节目有《打棍出箱》、《宝蟾送酒》、《四郎探母》等。1930年代初,一部分东北义勇军经苏联陆续来到迪化。其中很多人喜爱京剧,有的还登台票戏。由于他们的倡导和帮助,1933年,“吉利班”在迪化定湘王庙旧址,建起“光明戏院”,成为当时迪化城最新式的演出场所...
1930年代中期,著名梅派京剧女演员魏亚秋和她妹妹魏佩秋两人,由河南经兰州来到迪化,加入“吉利班”。在光明戏院演出了梅派传统剧目《霸王别姬》、《对银杯》、《斩经堂》、《贺后骂殿》等。魏亚秋还第一个在迪化戏剧舞台上使用布景演出了连台本戏《金鞭记》。其中《狸猫换太子》一折戏中,火烧寒宫时,舞台上火焰翻腾,效果逼真,当时迪化观众无不叹为奇观。
1937年,盛世才的军官学校,以抗日募捐的名义,成立了军校京剧团。该团以军校的学员和部分十三四岁的预备生为骨干,购置了戏箱,并聘请京剧老演员尚金贵教戏。这个军事化的京剧学员班,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先后在新星舞台和新中剧院公演,演出的剧目有《法门寺》、《捉放曹》、《黄金台》等。这个剧团由于资金雄厚,阵容整齐,一时盛况空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40年以后,随着盛世才公开投靠国民党,白色恐怖遍及全疆,这个由军人组成的剧团也就销声匿迹了。
1939年,迪化出现了第一个职业京剧团。这个戏班是1930年代中期从苏联回国来到新疆的,所以称为“华侨班”。这个戏班是一个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组成的综合戏班,以上演京剧为主。并在迪化开办了新星舞台。“华侨班”的演员队伍较为整齐,其中有著名演员净、丑兼演的陈宝庆,旦角明月仙、单玉兰,武生吕贵春,刘胜奎,须生白荣甫等。“华侨班”来到迪化以后,和其它戏剧团体一道为抗日宣传作了大量工作,为支援抗战募集了可观的现金。这期间各戏班演出的剧目有《郑成功抗日》、《台儿庄》、《铁血救国》、《劝夫从军》、《芦沟桥》、《捉汉奸》、《砸烟灯》等。
1946年开始,“华侨班”每况愈下。面临倒闭,无奈接受了国民党新疆警备总部政治部(后改称政工处)的领导,纳入该处所属政工大队京剧团的建制,改新星舞台为“天山大会堂”。天山大会堂在迪化的崛起,使京剧绝处逢生。除原“华侨班”的班底外,又重金礼聘了一批造诣较深的著名演员登台献艺。在兰州被称为“三平”的张乃平、李月评、张雁屏,先后来迪化演出。还有净角汪汝楠,武生陈春波、高笑山夫妇,青衣余素秋等。1947年冬,新疆警备总部政工处派陈春波等去关内聘请演员,又从内地请来京剧界的老前辈雷喜福、“美猴王”李万春的配角兰月春,旦角美素娟等。雷喜福、兰月春、美素娟等演出的《清官册》、《四进士》、《打棍出箱》、《追韩信》、《大闹天宫》、《抬玉镯》等剧目使迪化观众大开眼界。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解放前京剧在新疆的一个鼎盛时期。
1949年春季以后,新疆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难有闲情逸趣去欣赏京剧,天山大会堂也随之没落。有时不得不演出《大劈棺》、《纺棉纱》等淫秽低级的剧目来招徕观众。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天山大会堂随着起义部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京剧团。
1952年,迪化第一区(天山区)部分青年戏剧爱好者组成了业余剧团,开始排演些小型话剧。由于缺乏内行指导,所排节目水平较低,均未能同观众见面。后来,请张庆祥等人改排京剧。为配合抗美援朝,根据剧本《美国纸老虎》,由张庆祥改编为《光复汉城》的京剧,连演六七场,效果甚佳。1953年底,业余剧团从兰州接来了须生杨宝瑞、正旦王慧琴等七人。公演后,深受欢迎,打开了局面。从此,这个半业余半职业性的剧团,得到了稳步发展。
此后不久,这个业余京剧团就交由市委领导,建立了乌鲁木齐市京剧团。在乌市京剧团定名时,为纪念广大京剧业余爱好者的建团业绩,遂取名“群众剧院”。
此后,新疆的京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批享誉国内的著名京剧艺术家马占良、张丽娟、王煦苹、楼亚儒、于鸣奎、罗惠兰等登上了新疆的京剧舞台,成为边疆艺术百花园中最瑰丽的奇葩。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
前身是建国初期的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第一区(今天山区)业余京剧团,1955年2月由乌鲁木齐市文教局直接领导,建团称群众京剧团,1959年经区市两级主管部门审批正式转为国营,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