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同志是1979年8月份应邀率中国京剧院一个演出小分队来烟台演出,这是粉碎“四人帮”后他第一次来烟台演出。烟台是有名的“京剧之乡”,人们对京剧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听说张君秋同志要来演出,大家奔走相告,广为传播,烟台沸腾了……
张君秋同志来烟台首场演出,首场安排在烟台专署礼堂,演出这天,礼堂爆满,大厅两边、走廊都加了座,站满了人,整个礼堂里水泄不通。这天晚上演出的剧目是《苏三起解》,张君秋同志在演出《苏三起解》的剧目里扮演苏三,崇公道是由中国京剧院著名丑角演员郭元祥同志扮演。《苏三起解》是一出唱功较重的折子戏,全剧五十分钟,苏三的唱段就占了三十多分钟,从反二簧慢板到西皮倒板转西皮大一板,从西皮流水到西皮原板、散板,板式有六种之多。这些唱腔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回,要求演员有深厚的唱功底蕴,才能唱的引人入胜。张君秋同志当时已年逾花甲,“文革”又停演了十年,就是这样仍然气力不减、韵味十足。演出成功的消息,通过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迅速传开了,轰动了整个港城。烟台刮起了一股京剧旋风,使烟台的文艺舞台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张君秋同志和中国京剧院演出小分队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回京前,烟台京剧团和艺校京剧班的师生提出要与张君秋合影,张君秋同志很高兴的接受了。照相时,他逐个问了艺校学生的年龄和所学的行当,当与董翠娜握手时,仔细端详了一会后对我说:“形象和体形都不错,是个大青衣料子。”无巧不成书,董翠娜艺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烟台地区京剧团,后来果真被张君秋选中,做了他的入室得意弟子,这叫做缘分吧。
张君秋同志这次来烟,对我们办戏校,培养京剧演员的做法倍加赞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我们办艺术教育是抓到了问题的要害和根本,鼓励我们把艺校一定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要为京剧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接班人。张君秋同志的话,更坚定了我们办好艺术教育的信心。
1984年8月22日,张君秋同志应邀前来参加福山“华侨宾馆”落成典礼大会,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便派人去请他和夫人来烟台观看和指导高芳彤创作的新编历史京剧《齐姜》,同时请他在烟台收三名徒弟。张君秋同志一听是看创作戏和接受徒弟,便满口答应下来。来烟后,首先向他介绍了准备拜他为师的三名演员的情况,这三名演员中有嗓音宽宏圆润、表演动作细腻、颇受观众好评的舞台新秀烟台市京剧二团青年演员张萍;有烟台市京剧团曾赴缅甸、印度访问演出,受到国外朋友、爱国侨胞欢迎的董翠娜;有曾经参加省第一届戏曲教学剧目汇报演出“蓓蕾”一等奖获得者周爱芝。张君秋同志觉得她们年纪轻、素质好、扮相俊俏、嗓音不错,有培养前途,同意接受她们为入室弟子。三名徒弟的心愿变为现实,个个心花怒放,高兴至极。
在京剧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拜师收徒都要举行仪。旧社会像张君秋这样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收徒不仅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焚香磕头、三拜九叩、摆开八仙宴、向师父师母送厚礼。解放后,虽然在拜师方面有所革新,可是一些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我向来主张在拜师的问题上要实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张君秋同志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他主张要废止陈规陋习,拜师仪式从简。根据张君秋同志的意见,我们研究了一个方案,参加这次拜师仪式的有市区两级领导和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剧团的部分演员,还有曾为培养青年付出心血的老师及离退休老演员。张君秋同志说:“启蒙老师对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们是人生的奠基人,后来者所进行的一切都是前者的继续,所以后者一定不能忘记前者,不能把人家用心血浇灌的花朵攫为己有……”。几句话道出了多么高尚、纯洁的内心世界。
收徒仪式确实进行的很简朴,开宗明义,介绍了拜师的意义、目的和参加的有关人员后,张君秋同志讲了话,他说:“由于十年的干扰破坏,我们的京剧界现在面临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需要你们一大批青年演员尽快提高技艺,来振兴京剧舞台。”他希望三个徒弟要树立高尚的艺德,认真学习,刻苦磨练,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京剧事业做出贡献。他讲完后,三个徒弟向张君秋同志鞠了三个躬,一起与张君秋照了拜师照。之后,张君秋同志向三名徒弟面授了他多年来积累的京剧表演经验和有关戏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