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情境设置
谪居龙场是王阳明人生中一次大磨难,但同时也是其悟入圣人之道的一大因缘。贵州京剧院紧扣王阳明人生这一重大转折,艺术改编而成大型原创新编历史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该剧由陈泽恺编剧,陈少云导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冯冠博、侯丹梅领衔主演。纵观整场演出,笔者以为该剧在情境设置上有如下特点——
其一,在对比中凸显矛盾,进而推进剧情。剧中多用对比手法,如刘瑾的奸险,与戴铣、王阳明等的忠义对比,吏目的仕途与王阳明的仕途的对比,姚娥的含蓄与龙珠的直爽对比等,特别是京城权宦的险恶与龙场百姓的纯真的对比,成为其体认圣人之道的关键所在。王阳明贬谪龙场,在当地百姓热情帮助下,其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使他从“俟命而已”绝境走出,并发出了“何陋之有”的喟叹,最终在龙场“安尔乐之”。面对“直情率遂”犹如“未琢之璞”的当地百姓,王阳明日益认识到本心本性的可贵,从而悟得“心即理”。在对比中展现环境氛围,揭示人物内心,凸显矛盾冲突,推动了剧情发展。
其二,成功融入虚构人物姚娥。从历史角度而言,王阳明赴龙场有男仆相伴,而该剧伊始在男仆之外设置了歌伶姚娥这一女角色。王阳明因救戴铣被下狱,在狱中遇到因唱曲讽刺朝政而被下狱的姚娥,通过姚娥之口表现了百姓对奸宦祸国的谴责,从而反衬出王阳明忠心为国的可贵。后姚娥追随阳明远赴龙场,并对阳明一往情深。此种剧情设置非为吸引观众眼球而为,而是为后续剧情书院问情中的冲突做了铺垫,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从而刻画出作为平凡人的王阳明的一面。此外,姚娥照顾王阳明生活起居,对王阳明一番深情,使王阳明苦闷的贬谪生活多了些许温暖,二人最终的惜别既未违背历史的真实,又增添了一丝情感的忧伤。
其三,关目紧凑,中心明确。该剧分为贬谪龙场、祭奠吏目、龙场悟道、黔中讲学、惜别心恋五章,以“悟道”为中心,艺术地呈现了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贵州,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度过艰难困苦,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的交往中认识到“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道理,从而拨动了通向心学之门的机杼,完成“知行合一”这一重大哲学命题,同时也展现了王阳明讲学黔中,开黔中教化之风的不朽业绩。
其四,贵州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现。龙场悟道发生在贵州民族地区,贵州民族文化元素在剧中必不可少。所以剧中背景画面逐一展现了黔地风貌,诸如莽莽苍苍的大山、阴暗潮湿的东峰山洞等,真实表现了王阳明在龙场的“俟命而已”的生活绝境,让观众颇有身临其境之感。王阳明在龙场与少数民族百姓交往,当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出现在舞台之上时,令人倍感亲切。与王阳明及蒋信诸生之间繁缛的礼仪不同,当地百姓“无文仪揖让之缛”,他们的一举一动展现了民族地区百姓的直爽纯真,是“淳庞质素之遗”。故而贵州地理风貌、民族服饰、少数民族人物言行举止乃至剧中龙珠等人的山歌相对以及地方音乐的展现,使京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心理上的震撼。
此外,该剧在演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时,一改抽象复杂的语言为通俗易懂的唱词,并借助道具,指事说理,使观众易于理解接受。
作品艺术地呈现了王阳明被贬龙场所遭受的磨难,以及在黔山、黔水、黔人的影响之下悟入圣人之道,同时讲学黔中的经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必将有力推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