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湖乡获悉,由中国戏曲学院、阳信县人民政府、阳信县文广新局、洋湖乡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将于4月10日举办,其中,史若虚塑像揭幕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辅导基地"授牌仪式将于4月10日上午9:00在洋湖乡中心小学举行,4月10日下午2:30在阳信县商务中心举办纪念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同志诞辰100周年图片展暨座谈会等系列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梨乡杰出人才,传承创新戏曲文化,激发阳信人民的爱国爱家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动全县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美丽、智慧幸福的新阳信。中国戏曲学院邀请到了史若虚先生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目前都是我国京剧界的国宝级艺术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会来阳信吧!
刘秀荣(1935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京剧女演员,工旦。北京人。曾用名维蔓。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入北平四维戏剧学校学习,排名维蔓。1949年后转入中国戏曲学校。1956年毕业后,刘秀荣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1967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为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最初多演花旦戏,如《下河南》的媒婆、《小上坟》的萧素贞、《小放牛》的村姑、《豆汁记》的金玉奴及昆曲戏《下山》的色空、《闹学》的春香等。经向王瑶卿、华慧麟、方连元学《三击掌》、《十三妹》、《扈家庄》等剧,开拓了戏路。1952年以扮演由田汉编剧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头角崭露。更得到王瑶卿的器重,将他的代表作《珍珠烈火旗》、《棋盘山》、《貂蝉》、《孔雀东南飞》、《万里缘》、《玉堂春》、《穆柯寨》、《樊江关》、《得意缘》、《打鱼杀家》、《审头刺汤》、《汾河湾》、《长坂坡》、《回荆州》等一一传授。这些戏囊括了青衣、花旦、刀马旦、闺门旦各种类型角色,唱念做打舞兼容并有,使她打下全面的深厚基础。她演出的《白蛇传》、《牛郎织女》的全部唱腔也是由王瑶卿亲自为之编创。《穆桂英大战洪州》已拍成戏曲片刘秀荣被公认为自50年代始,受王瑶卿教益最多,把王派艺术展现在舞台上最好的一个青年传人。 她在认真继承王派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多的新角色,如在《破洪州》、《金锁恩仇》、《沉海记》和现代戏《四川白毛女》、《沙家浜》等剧中都有许多创新。她还富有革新精神,并注意搏采众长,从萧长华学了《拾玉镯》、《大英杰烈》,从尚小云学了《失子惊疯》,从俞振飞、言慧珠学了《百花赠剑》、《奇双会》,并演出梅派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近年来专心教授青年学生。CCTV特约评论员、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擅演剧目有《秋江》、《拾玉镯》、《全部穆桂英》等。《白蛇传》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春郊试马》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刘秀荣
李维康,著名京剧演员。女,生于1947年,祖籍北京。就职于国家京剧院,工青衣,是家喻户晓的京剧界泰斗级人物。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得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主席团成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擅演剧目:《秦香莲》、《霸王别姬》、《风还巢》、《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断桥》、《荀灌娘》、《刺蚌》、《宇宙锋》、《鱼藻宫》、《杨门女将》、《谢瑶环》、《四川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蝶恋花》、《恩仇恋》等。获奖情况: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全国现代戏汇演主演一等奖;首都京剧振兴杯最佳演员;1986年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首届"金唱片"奖;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首推为"世纪之星"。
李维康
贯涌,字净山,原名金城。1935年(农历乙亥年)生于北京。自幼出身戏曲世家,祖父贯紫林,外祖父徐宝芳,父亲贯大元,叔父贯盛吉、贯盛习均为著名京剧演员。自幼随父习艺后入荣春社科班,并曾在程砚秋、谭富英、杨宝森诸名家所演各剧目中出演娃娃生。自幼随父学艺,攻老生。9岁入尚小云主办的荣春社科班,改习旦角,艺名贯喜琴,师从尚小云、尚富霞。1949年初脱离科班,又恢复学老生。195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选修班。1954年调入艺术研究室半工半读,从师刘木铎学习导演,至1956年正式毕业留校工作。从事编剧、导演、戏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创作了戏曲剧本有《娃娃店》、《徐公案》、《虎将雄风》、《拥有珍宝的女人》、《洪水之炼》等十多部。1978年以来在中国戏曲学院历任教务处处长,学院附中校长、戏曲文学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多年来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如:《论王瑶卿》、《戏曲表演人才智能结构》、《戏曲教育学》。
贯涌
赵景勃,男,1945年2月出生,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中国戏曲学院知名教授、著名学者、戏曲教育家。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戏曲家协会副主席、CCTV特约专家、评委。他11岁进京,在原中国戏曲学校,1965年,一毕业即被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戏曲表演、导演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导演系副主任,表演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教学的同时坚持艺术创作实践,导演和编写的《五台县令》、《目莲救母》《二堂舍子》、《锦袍情》获得导演奖、文华奖、曹禺文学提名奖。他创作的新编京剧《杜十娘》获国家精品工程提名奖。注重理论研究,担任《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副主编,并主编、撰写《戏曲角色创造》一书。曾多次担任国家艺术评奖委员。担任中央电视台戏曲节目的的策划、撰稿、讲评等工作。
张关正(1945年9月26日--)男,京剧净角,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生于上海,1956年入中国戏曲学校京剧科学艺,工架子花脸,侯喜瑞先生的入室弟子。先后得到李春桓、宋富亭、孙盛文、赵荣欣、韩盛信、景荣庆等名家的亲自传艺。多年来主要从事京剧教学工作,主教花脸行当。张关正先后担任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两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梅兰芳金奖大赛"、第一、二、三届"北京国际京剧票友电视大赛",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大型电视晚会《菊苑花芳二百年》、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电视晚会《万古流芳》、1999年"新年京剧晚会--暨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2000年中央电视台"新年京剧晚会"、"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等大型电视晚会、赛事的策划、许委、导演、演出组织、舞台监督等工作。张关正先后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副团长、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他还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京剧表演大专班及第一个京剧表演研究生班--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几十年来他坚持教书育人,成绩斐然,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可以说他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张关正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