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的十笏园新春文化庙会上,一出京剧选段《遇皇后打龙袍》让台下的观众们过足了“戏瘾”,让观众吃惊的是,剧中“包公”的扮演者,是已经78岁高龄的京剧票友董克强。因幼时家住永乐大戏院附近,他从小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受困于条件不得不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但他对京剧的热爱从未减弱,如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从小热爱京戏 今仍活跃舞台
今年元宵节,董克强受邀到十笏园新春文化庙会上唱戏。上午10时演出,他早上8时30分就来到了后台准备。当天要唱的是京剧选段《遇皇后打龙袍》,董克强扮演他曾演绎过无数次的“包拯”。后台的准备从画脸开始,因为偏爱脸谱艺术,董克强始终坚持自己画脸的习惯,间隙还会跟其他演员们交流一下人物脸谱的特点。
虽然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戏班子”,但董克强对演出的那股认真劲却没有半分削减。整场演出历时一个半小时,直到中午11时30分才结束,期间吸引了数百名市民观看,精彩的演出令台下叫好不断。当主持人介绍包拯的扮演者已经78岁高龄时,台下的观众更是掌声雷动。
“唱这么场戏还累不着我。”在董克强的眼中,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演出。一年之前,他甚至还带着剧团四处下乡演出,来回奔波的艰辛远比演一场戏要辛苦得多,半夜两三点钟才回家是经常的。“我没觉得累,让我唱戏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董克强说,直到2017年,儿女觉得他年事已高,一再阻止他往县市区跑,他才只接城区的演出“任务”。
出生于1940年的董克强,幼年时家住老东关,紧邻当时的永乐大戏院,听戏为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七八岁的时候他常跑去看戏,听着那“咿咿呀呀”的唱词就入了迷。受家庭情况所限,他十二三岁就开始到附近的饭馆干服务员以养家糊口,但对京剧的热爱却是不减。每每工作闲暇便会爬到窗前唱上几句,自得其乐。
1955年,当时的北京明来京剧团来潍演出,团中的名角徐东明、徐东来、徐东祥、关玉华、朱玉良更是齐聚潍坊。董克强听角儿们唱,自己也唱。一次演出结束后,诸位名家被董克强的唱腔吸引而来到饭馆就餐,眼见面前是个十四五岁的孩童,大感惊奇。“当时喜欢京剧的都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子弟、大学生什么的,所以这些名家一看我是个小服务员,都挺意外的。”董克强说,眼见自己聪明伶俐,京剧名家徐东来提出想把他带去北京,后因家庭原因未能成行。
1956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带明华京剧团演出,在徐东来的介绍下,来到董克强所工作的餐馆,并再次提出带他去北京的想法,顾家的董克强只能再次拒绝。
李万春20年后再次来潍 寻找当年唱戏“小伙计”
成年后的董克强一直从事餐饮行业,期间仍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在本地京剧圈内也算是“小有名气”。1987年,李万春再次率明华京剧团来潍坊演出,演出结束后便向陪同的工作人员打听起当年饭馆的“小伙计”,陪同人员一头雾水,直到听到“董克强”的名字才恍然大悟。
“自1957年与李万春老师一别之后,就再也没了联系,没想到李老师时隔20年后还能记得当时的小服务员。”闻讯而来的董克强让李万春十分欣喜。在得知董克强这些年一直从事京剧演出,没有放弃儿时梦想的时候,李万春更是万分激动,非让他唱上两句不可。“当时我说,我也不唱别人的了,就唱您的,跟您来一段关羽的唱词。”董克强说罢,就拉起架势唱了起来,可刚刚唱了一小段就被李万春打断了。李万春打趣地说:“你别唱了,再唱的话就没有我的饭碗了。”
脸谱艺术千锤百炼 传承是当务之急
除了四处演出,博大精深的脸谱艺术也让董克强深深着迷,闲暇时刻绘制京剧脸谱更是多年前就养成的习惯。在他看来,京剧脸谱不仅是一项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人们了解京剧、了解国粹的一扇大门。
“在京剧中,脸谱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对观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比如我们一提起红脸就知道象征忠义;黑脸则表现性格严肃、刚直;白脸代表奸诈,观众只要一看到这些人物脸谱就知道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性格,这对于理解人物理解剧情非常直接。”董克强说,经过代代先辈们的千锤百炼,京剧脸谱这项艺术形式已经分门别类,博大精深。“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同,以我饰演的包公为例,在京剧中他的脸谱上是两道白眉,一个月牙,但是在别的戏里,又有不同。”董克强说,一个看似简单的包公脸谱,就算是在京剧中,不同的艺术派别也有着不同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