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饰徐达
马连良饰徐达
3月3日,北京京剧院演员朱强在长安大戏院演《广泰庄》。《广泰庄》是马派名剧,久不见于舞台。这次朱老师本着一份传承流派艺术的信念,得到马连良先生之徒、已97岁高龄的迟金声老先生指导,将此剧复现于舞台,实属不易。从年初三,朱强老师开始在微博里念叨这个事,预告初八开票。其间一条微博说,“挖掘传统骨子老戏《广泰庄》,距3月3日演出还有一星期,今天才开票,时间紧迫,不知是不是最后一次……”春节期间各行都歇,客观上对演出票房有些影响。不知朱老师是否有感于此或者是对这出戏今后能否常演有所担心。
其实这几年举凡上演老戏、冷戏、恢复传统戏,上座都不差。喜欢戏曲的观众,即便不是复古主义者,也是爱传统多过爱创新。倒是现在排出来能拿奖、能申请各种基金的新编、新创剧目,如果不赠票,票房才真正堪忧,不过对这种戏,观众爱不爱看倒不是主要问题。
近几年复排老戏不少,《酒丐》《一捧雪》《铁冠图》等等,在如今各种艺术节展与比赛等几乎都以鼓励创新和大制作为导向,院团忙着请话剧导演、加交响乐队、在声光电上下大功夫的时候,这尤为可贵。
现在戏曲观众常常生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想法,只要老的就好于新的,看不到的都比看得到的好。甚至在有些观众心中,京剧按同光十三绝那么演才好,才是盛世。那么是不是没流传下来的就更好?如果失传的都更好,那为什么会失传?持“老即好”观点的人,一般有几种说法:一、现在演员水准不够不勤奋,不好演的不继承;二、戏曲界外行领导内行,好的东西都丢了;三、由于历史原因否定了一些戏。
我以为冷戏的产生,除了时代、外力、演员之外,也有剧目自身原因。谈过去海派京剧,常常说到有些连台本戏,以声光舞美、大型机关布景为号召,北方演出则有活驴活马上台的记载。这种演出一时也能吸引观众。可到如今大型实景演出都不新鲜,这种戏不再新奇,自然要消亡。
如这次演出的《广泰庄》,如果放在马派经典里,是比较平常的一部。京剧音配像有根据马连良先生1929年录音配像的《广泰庄》的几个唱段。虽然有马先生原声流传,也没产生“劝千岁”“习天数”“此时间”“小东人下学归”这样脍炙人口的唱段。另外本剧的卖点是文武并重,这只能说马连良是艺术大师,文武昆乱不挡,都拿得起来,或者朱强老师艺术修养全面,武戏也难不倒,但从现在的演出效果看,《广泰庄》自身的武戏设计并没有特别高妙之处。再有,以朱强老师演出的版本,本剧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按现在京剧演出的习惯,不够一场,情节结构又很难拆分成折子戏。综合这些因素,《广泰庄》会成为冷戏,我想更多是本剧自身的问题。
去年北昆复排《一捧雪》全本,这出戏“刺汤”之后主体矛盾就已终结。最后一折“杯圆”虽然有很好的唱段,但在情节上已没有太大价值,这出戏多年不见全本演出,我想也和本身戏剧结构不够好有关系。
戏曲艺术已经不在盛期,甚至已经不是一种比较主流的文艺形式。这种情况下,能经常上演的剧目自然变少,演员也会选择表演更受欢迎的剧目。就是受众面很广的电视剧,反复播的也不多。当然,精简到处处《大探二》、时时《龙凤呈祥》也是不正常的。随着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丰富,任何艺术都将小众化,我想这不仅是戏曲,也是任何艺术都逃不开的必然。那么最终选择留下的,应当是更能代表这门艺术独特性的剧目。
去年纪念叶盛章先生而复排的《酒丐》,大量宣传都集中在其中一个类似空中飞人的绝技上。这场演出我看了,恕我直言,如果为看空中飞人,不如去看太阳马戏团。如果复排这出戏,只是为展示一个飞人绝活,意思也不大。京剧过去还保留“耍牙”的技术,几颗猪牙从嘴里不断翻出嘴外,表现煞神一类形象,颇有视觉冲击。至晚到钱金福先生还有这门手艺,后来失传了。要说恢复,恐怕这个比空中飞人有意义,也更有戏曲特点。《酒丐》复排值得重视的是剧中体现的京剧武戏的精气神和情节的趣味。倒是在《酒丐》之前不久上演的老版《三岔口》,刘利华以反派形象示人,更能反映京剧特色,体现京剧写意美学特点。这么一个“大俗戏”,让人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其实,检验复排老戏生命力,一个办法是看看复排之后会不会进入常见戏的行列。如果不是,恐怕这个戏本身有不适合演出的地方。前些年,颐和园大戏楼上复演清宫旧戏《昭代箫韶》。这戏够老,颐和园演出普通观众也无缘看到,正能吊起观众胃口,期待再次上演。但此后再没演过,再次进入冷戏行列,想必是该剧有自身的弱点。
对待老戏、冷戏也应该持一平和态度,少见不等于好,不必太过夸大冷戏的艺术价值。当然,复排老戏绝对是好事,即便不是添砖加瓦,也是把老先生们垒的砖捡回来的事业。而在复排老戏过程中,通过丰富剧目,一是给观众多了可欣赏的作品;二是保留一批资料,使文字记载和剧本活化;三是通过复排发掘剧种的本源,梳理剧种的艺术规律。通过这个过程为剧种发展提供力量和滋养,这是最重要的。骨子老戏,既称骨子,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功比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