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流派纷呈,唱腔各异,或高昂,或婉转,或缠绵,不同的唱腔表现不同的感情,诠释不同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汊沽港业余京剧团的排练现场,听他们讲述与京剧的情缘。
汊沽港业余京剧团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初期就已成立,至今已是第5代团队,现有成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9岁。大家因为爱好京剧组成团队,忙碌了一天之后,晚上就聚在一起练习,不仅可以交流经验、闲话家常、广识好友,还锻炼了身体、丰富了业余生活。汊沽港镇文化站站长赵廷山说:“不少老人因在这里唱曲,治好了困扰多年的老年病。有2位成员有腰部疾病,退休在家后不常活动,经常需要卧床休息,自从加入剧团,每天步行来这里排练,多年的病症不见了,唱曲的劲头儿也更高了。”
练习京剧已经成为成员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春夏秋冬,除了恶劣天气和特殊情况,他们每晚必到,在切磋中共同进步,相互支持,亲如一家。有时候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上前演唱,但是大家非常谦虚有序,一直都很和谐。“原来没事的时候就打打牌、看看电视,现在我每天都会来练习唱京剧,感觉生活充满了乐趣,一天不唱上一曲就浑身不舒服。”今年65岁的高金荣告诉记者。高金荣加入剧团已经有20多年了,算是剧团中的“老前辈”,回忆起那些困难时期,她感慨万千:“当初剧团资金不够,也没有宽敞的训练场地,大家只能在老团长的家里练习,可是硬件条件有限,也只当练练嗓子,培养兴趣。后来,我们每个人都出钱出力进行集资,也有请亲戚朋友帮忙的,大家买来新的乐器和服装,这样平常练习的时候也有了更好的条件。大家的团队精神很强,为了剧团同甘共苦,遇到困难总是相互商量一起解决,从不吵架拌嘴。剧团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练习京剧的地方,更有一种家的温暖。”对此,成员傅惠梅也深有感触。今年55岁的傅惠梅在2年前加入京剧团,一开始,她只是各方面都难如人意的京剧“小白”,来到剧团后受益匪浅。她说:“我起初有很多唱不好的地方,前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纠正。如果中间有哪里唱得不到位,他们就进行示范讲解,哪个音调应该怎么唱,哪个动作应该有什么具体要求,总是耐心地一遍遍指导。经过反复练习,我取得了很大进步。”
为了方便交流和联系,剧团建立了微信群,平时有什么事情就在群里进行交流,非常方便。自从汊沽港镇文化站为大家提供了训练场地并改善了设备,大伙儿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晚上提早来到这里,或是演练新段子,或是备战即将参加的活动。剧团每年都会收到京津冀各地艺术团的交流邀请,也会参加不少比赛演出。对于每次活动,他们都倍加珍惜,积极练习,获得广泛好评。队长王纪申说:“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资源和环境,我们更要勤加练习,保质保量完成演出和比赛任务。”在今年区里举办的“聚经典名段·展梨园芳华”京评梆戏曲大赛中,他们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不忘初心,回馈乡邻,经常为群众带来精彩演出,送上欢声笑语。他们不图名利,不要演出费,只是凭着对京剧的热爱和认真努力的态度,一起享受京剧的魅力。
京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它多姿多彩,让人赏心悦目。汊沽港业余京剧团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发挥自己的力量,传承着中华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