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中昏庸柔弱的宋孝宗、《重瞳项羽》中足智多谋却不得重用的范增、《战太平》中的花云……一个个角色在他的演绎下栩栩如生。从三岁“登台”至今,戴和连的京剧艺术生涯达到47年。他听京剧、学京剧、唱京剧、教京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
凌晨,他的舞台灯光闪烁
7月,三伏天刚刚开始。夜里11:00,位于文化西路的山东剧院灯火通明,市京剧院的《重瞳项羽》正在紧张排练。刚从院里狭小的练功场转到这里,演员们走圆场、舞台调度、剧情衔接、排景排光,都需要作出调整,而十几天之后,首演就要在这里如期举行。50岁的戴和连和年轻演员一样,每天加班加点。“我们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真正用着的时候,就要没白没黑地靠上。”《重瞳项羽》的导演和唱腔设计都是外请的名家,为了配合他们的时间,演员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贯彻导演的意图。“最后几天天天排练到凌晨3:00,早上9:00还要正常上班。”一天晚上,排完一天的戏后,导演体谅地说:“这几天大家也不容易,今天早点回家吧。”戴和连一看手表,都凌晨1:00多了。
剧中戴和连扮演项羽的“亚父”范增,戏份很重。如何让这个人物吸引住观众,戴和连可没少下工夫。他翻阅了《史记》等历史典籍,又向史学专家请教。“唱腔设计给了大致思路,但怎样唱,还要演员自己琢磨。”“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重头戏,也是范增主要的出场场次。在这一章节中,戴和连充分把握人物思想,把范增这个悲剧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项羽最终放走刘邦后,范增失望万分,戴和连运用拖腔等手法,向观众展示出了范增由一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到一个落寞老人的变化。编剧看后欣喜地表示:“你演的范增就是我写的人物。”
“学艺术是没有捷径的”
“父亲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和当时很多的京剧名家都是好朋友。”戴和连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京剧艺术。耳濡目染,戴和连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京剧。在一次演出中,只有三岁的戴和连在父亲怀里,唱了一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让其父颇为惊喜。1975年,戴和连考入市京剧院,主攻文武老生,曾向徐啸东、韩玉春、双翼翔等老师学戏。1987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为师,系统学习了谭派名剧《洪洋洞》、《战太平》、《定军山》等剧目。
戴和连牢记父亲的叮嘱“学艺术是没有捷径的”,学戏十分刻苦。在京随谭元寿学戏期间,他每天早上4:00起床练功到6:30,随后吃饭上课;中午11:30,又从住处六里桥出发,前往东大桥谭元寿的家里。两处相隔遥远,路上要走三个多小时。戴和连抓紧这难得的休息时间在车上补觉。16:00多到谭先生家,学习到19:00吃晚饭。“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名家演出,还要看戏学习。”22:00点回到住处还要背戏练功,深夜十一二点休息,躺在床上还要吊腿一个小时,就连夜间上厕所还不忘踢腿。
闲暇时间全部献给京剧
近年来戴和连又多了一项工作:推广京剧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他的闲暇时间全部献给了京剧。
近年来,戴和连参与撰写、制定我市中小学“京剧进校园”教学方案及培训计划,先后担任了三期24课时“京剧进校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老师,并深入20余所“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开班讲课,教授的学生曾获香港“钻石奖”、国际文化交流金奖、中小学京剧比赛银奖等奖项。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快乐戏苑》栏目组录制“京剧进校园”成果展专题宣传片中担任21期的节目主持。同年,在济南教育电视台推出的栏目《我爱唱京剧》四期节目的录制中担任主讲老师。从2009年9月开始,只要不拍戏,戴和连就准时参加市中、槐荫、天桥三区的“京剧进校园”活动。“能为推广京剧做点可行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戴和连介绍,“京剧进校园”目的并不是培养京剧专业人才,而是让这些孩子们开始对京剧感兴趣,进而喜欢京剧。
把一生献给京剧
之前多次去市京剧院采访,但并未与戴和连有过接触。见到他,多是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此次深入采访戴和连,感觉他更像是一位老派的京剧艺人,低调谦和。面对京剧艺术,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不断地说:“京剧实在太博大精深了,越学越觉得自己差得很远。”正是这种自觉,让他在学戏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在排练时直到凌晨还不知倦意;让他以传播推广京剧为己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