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记者,总觉得京剧国粹离自己很遥远,有些高不可攀,而在生活中却常常与之不期而遇:身边的朋友一时兴起,一张嘴便是“苏三离了洪洞县”;电视剧《潜伏》中,站长高兴之余不禁唱起“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在我市多次举办的全国京剧票友节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票友们有滋有味地演唱,让许多喜欢戏曲的锦州人过足了京剧的瘾……
对于外行人来说,很多时候似乎是票友让京剧这门高雅艺术接了“地气”,不再那么曲高和寡。近日,记者走进了凌河区文化馆弘扬剧社京剧队,在参与感受国粹魅力的同时,也体验了京剧票友们的梨园生活。
国家级票友5人、省级票友2人 小小剧社卧虎藏龙
丝竹悠扬,鼓板清脆,京剧声声……还未走近弘扬剧社京剧队的活动室,记者远远地就听见了里面传出或婉转或铿锵的声音,每个周日下午都是该队的活动日,社长刘景荣早早地在门口张罗着。
走进活动室,不足50平方米的地方已是坐满了人,当中一位年长女士正在演唱京剧选段《龙凤呈祥》。没有戏装,不画脸谱,一身普通的衣服,可听她那圆润的唱腔,看她那优雅的动作,一抬手一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好!”“精彩!”唱者这边唱得投入,其他票友那边听得入神,只见他们围坐在四周,或轻声哼唱,或敛神聆听。记者也坐了下来,一边欣赏一边听身旁的刘社长介绍情况。
始建于1997年的弘扬剧社,是我市成立最早的民间剧社,下设京剧队、评剧队和戏曲舞蹈队,现有成员52人,平均年龄在55岁到65岁之间。剧社成员中有5名京、评剧票友获国家票友大赛奖,两名获省级票友大赛奖。
京剧队队长黎维仪女士出身于乐器世家,兼任乐队队长,负责月琴演奏,很有敬业精神。采访当天,记者看见黎队长手背上隐约可见输液后留下的纱布胶带,细一打听,原来是带病进行排练。
“黎队长不仅自己演奏,还要帮其他演奏者定弦调整乐器,每次活动日,总是来得很早。个别演员有外地演出任务,她还主动找时间为演员吊嗓。”刘社长介绍说,黎队长带领下的乐队共有7人,经过多年的合作,配合默契、技法娴熟,不仅为剧社立下汗马功劳,还在锦州票友节、辽宁电视台票友大赛、东三省票友大赛等活动中担当演奏任务并多次获奖。
活动室二楼是练功房,记者好奇地走上去瞧了瞧。“莲步轻移,兰花指轻挽……”只见几名女票友正在一位引领者的示范下走圆场。记者认出了引领者是侯少珍老师,她原是市群众艺术馆的戏剧老师,退休后被刘社长请来做指导,辅导队员基本功。
趁着票友们练习的间隙,记者也换上了戏服,跟着学了几个简单的动作。看似柔弱的水袖,在票友们的手里或轻盈利落或如花翻飞,但到了记者这儿却一点不听话,不但拖拖拉拉,还没有章法。看来,这台上的功夫真不是吹出来的。
郭玉萍:半百学京剧 “给我崭新人生”
很多票友之所以能站在人前唱上一段折子戏,多半是有些底子的,即使没有一点功底,去KTV唱起歌来也是不费劲。在弘扬剧社的练功房里,记者结识了几名新票友,别看她们现在唱得有板有眼,来到京剧队之前可是什么都不会,有的甚至连麦克风都没拿过。
一身碎花长裙的殷淑娟,坐在乐队里演奏颇为显眼,采访时才得知她不仅懂乐器,还会演唱,专攻张派青衣。在练功房里,殷淑娟换上一袭淡粉色青衣戏服,稳稳地走着圆场,时不时地舞动几下水袖,很有青衣的范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学京剧五六年了,发现越唱越不敢唱了……”殷淑娟对记者说,起初来剧社她什么都不会,是“被朋友带过来玩的”,后来真被吸引进来,就认真学了下来。京剧的博大精深,让殷淑娟觉得学海无涯,唯有勤学苦练才是办法。
在新票友中,下功夫最深的要数还不到50岁的郭玉萍,2009年年底她加入剧社京剧队,之前也是没有一点底子,因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几乎没有时间出去娱乐,更别提唱歌了。直到把父母送终,她才腾出空来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到了弘扬剧社,刘景荣认为她嗓音还不错,学习京剧有潜力,便帮她找了专业老师来指导。起初,郭玉萍学的是梅派唱腔,后来老师慢慢地发现她的音色宽厚、低沉,更适合唱程派。“学梅派已经学了一年多时间,老师让我改唱程派,我有点不愿意,为此还哭了一鼻子。”不过,郭玉萍最终听从了老师的意见,于今年年初改学程派。
因为多年伺候老人,郭玉萍身体很不好,又没有工作,生活很拮据。来教身段课程的刘日华老师得知这一情况,给她上课分文不取,这让郭玉萍十分感动,学习上更加刻苦。在练功房里,经常会看到郭玉萍苦练旦角基本功的身影,“翻花、大云手、小云手……每天差不多要练上3个小时,每次练完我浑身上下都被汗给湿透了。”
今年7月底,刘景荣带着5名新票友参加了千山票友节,郭玉萍第一次穿上行头登台彩唱,她演唱的折子戏《春闺梦》观众连连叫好,掌声不断。“其实,我原来是个挺胆小的人,真没想到自己还能唱京剧,而且还登台表演。”郭玉萍说,学京剧最开心的不仅是自己身体好多了,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大家长”刘景荣带队转战南北 锦州票友名扬全国活力四射
每逢京剧队有活动,社长刘景荣和副社长孟繁盛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打水、摆桌子、收拾卫生,这些小事做得格外用心。
“京剧队90%以上都是退休人员,大家闲着也没事,不如组织起来学学京剧,一来自娱自乐,二来为更多的戏迷演出。以戏会友,大家唱得尽兴,玩得开心。”刘景荣说。
三年磨一剑,唱京剧很吃功夫,为了防止后继无人,就要不断挖掘、培养新人。在这方面,刘景荣颇费心思,他经常邀请市京剧团、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等专业老师来给新人上课,方式多是“一对一”,刘景荣笑称“就像找对象一样”。除了找老师,刘景荣还要帮着联系教学场地,一般情况下他还会陪着新人学戏。课教得差不多了,就让新人登台演出,培养他们的舞台经验。担心新人在家乡人面前怯场,刘景荣就带着他们先到外地唱,唱几次以后感觉好了,再回来唱。
年过七旬的刘景荣经常被票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大家长”,其实他心里清楚自己比家长还累呢,“像剧社这样一个民间团体,一没钱二没利,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发展下去”。为建设好队伍,刘景荣提出了“队伍小、艺术精、不讨扰”的建队准则,多年来,他总结出一个经验:一个剧社能不能坚持下来,关键有三点:一是领导者,二是完整的规章制度,三是细致而周到的思想工作。
自弘扬剧社成立以来,京剧队共演出百余场,多次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还为北山敬老院、沈阳军区后勤干休所等老同志义务演出。此外,京剧队还多次赴外省市与当地票友联谊和交流,近有葫芦岛,远到赤峰,在辽西有较高的知名度。2003年,辽宁电视台为弘扬剧社挂牌,称其为辽台“戏艺景观”戏迷俱乐部锦州分部。2004年,剧社被授予市“优秀民间文艺团队”。2005年、2010年,剧社两次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授予“全国先进社团。”
剧社的名气大了,外地票友也频频来访。去年11月,云南票友一行63人来锦,与锦州弘扬剧社京剧队联谊。联谊是好事,但接待是个大问题。为尽地主之谊,刘景荣自掏腰包宴请云南票友,为了让对方尝尝家乡特色,他买了两大桶水豆腐,还买了7斤肉、14斤大酱,自己和爱人在家炸了香喷喷的肉酱。一顿简单的午饭,云南票友吃得新鲜又好吃,以刘景荣为首的锦州票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记者采写稿件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景荣赴京回来又传来了好消息:在“第二届海内外京昆票社艺术节暨中国京剧成功申遗一周年”的庆典上,弘扬剧社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东北三省仅四家。会议期间,刘景荣就剧社发展进行了经验介绍,侯少珍的演出受到了央视戏曲频道的专访。
“一曲唱春秋,梨园飘香醉”,回首弘扬剧社15年发展,体悟着京剧艺术的跋涉和成长,刘景荣希望未来的日子里票友们能收获更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