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楚天快报》头版报道了襄阳华凯京剧社传承京剧国粹,公益巡演的事迹。华凯京剧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襄阳市华凯京剧社是经襄阳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市行政审批局批准于2016年2月正式成立的。被市文明办授予“京剧文化传播志愿者服务站”。
襄阳市华凯京剧社是由本市京剧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合法的社会组织,并邀请了襄阳市原京剧团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尚派传人彭守正老师为京剧社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季福祥老师为导演,社长是黄雪丽。
京剧社成员有三十多位,旨在传承国粹京剧、弘扬传统文化。
襄阳市华凯京剧社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惠民演出,并走进大学校园,受到市文化局和市文明办的表彰,也受到市广大市民的欢迎!
因京剧结缘,联合操办国际京剧艺术节
襄阳华凯京剧社京剧社社长是黄雪丽。这个组织从萌芽到成立然后到如今,前后经历了15年的时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黄雪丽就迷上了京剧,但一直没有上台表演的机会。2002年的一天,她到鼓楼逛街,发现昭明台附近有个曲苑茶楼,楼上有人正在唱戏。她连忙上楼找到老板商量,能否给京剧票友们一个展现的机会。老板说,那你们就来试唱几段吧,如果能达到演出标准,那就可以。
黄雪丽兴冲冲的回家家拿来U盘,播放配乐,字正腔圆的唱了起来。老板一听,当即表态可以来演出。黄雪丽连忙邀约襄阳电视台主持人、资深票友邹建华以及李光海、曾一凡等人加入。之后,在鼓楼昭明台上空,每周二的晚上,曲苑茶楼里就有一帮资深票友在这里演出,切磋。很多人都是闻声而来,成为忠实的观众。
一年后,京剧票友越聚越多,唱京剧的氛围越来越浓,陈光辉、邹建华、黄雪丽等六人又筹划举办了湖北首届京剧艺术票友艺术节。
这个艺术节虽然是民间发起,但是吸引了各省市票友的积极响应。香港、台湾、新加坡等海内外京剧票友接踵而至。襄阳剧院里人山人海,连演了8场。
黄雪丽由于操劳过度,嗓子嘶哑不能说话,满嘴起泡。但细致的组织及接待工作得到海内外票友的高度赞赏,武汉大学当时来参观的几位教授评价,这届艺术节汇聚了全国最年轻的票友们切磋技艺,而当时的票房也是最高的。
这个活动也极大的拉升了襄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外界知道襄阳传承国粹京剧艺术走在全国前列。
专业老师加入,京剧社演出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票友们长期的切磋,水平提升很快,但如果没有大师的专业指导,可能会陷入误区。
到了2005年,京剧社迎来了新的契机。京剧四大名派尚派(尚小云)嫡传弟子彭守正和京剧专家季福祥从北京回襄阳定居。
彭守正和季福祥上世纪60年代就从北京考入陕西戏校,两人是师兄妹,彭守正师从京剧大师尚小云。后来他们在陕西京剧团担任演员,又被挖到湖南常德京剧团、湖北襄阳京剧团,都是响当当的名家。90年代后,两人组织襄阳京剧团演员到温州等地常年打擂演出,彭守正在与全国各地的京剧团青衣演员PK中独占鳌头,号称京剧界的外科一把刀,一刀下去就见血。
黄雪丽等人就诚邀两位艺术界前辈指导,两位大腕当即给票友们扣了一段戏《宇宙锋》。该戏讲的是赵高欲把女儿嫁给秦二世,而他的女儿却不愿意,但又不敢反抗,只得装疯卖傻的故事。这个戏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装疯。经过排演,彭守正发现这些票友们悟性很高,表演也很到位,十分高兴。
襄阳市华凯京剧社就借机聘请彭守正为艺术指导、季福祥为总导演。有了专业大咖的加入,票友们的兴致更加浓郁,彭守正和季福祥将从艺40多年的经验和技巧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这些票友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淀,京剧社票友们的演出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年20多场公益演出,传承京剧艺术不遗余力
2016年,是京剧社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2月,经襄阳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市行政审批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华凯京剧社。
华凯京剧社好戏不断,经常进社区、下基层、访军营,进校园,为人们带来欢乐,更带来了文化的传承。
去年4月,乍暖还寒时节,京剧社应邀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在学校的广场上,已经70多岁的彭守正和季福祥,边讲解京剧的起源边示范京剧的骑马、上船、缝衣服等动作,还解答师生们的提问。而京剧票友们的演出,更让师生们看得如痴如醉。
在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大家的演出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该院的领导也要求大学生们要尊重艺术家,要学会欣赏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学生们来学唱京剧。
在衡庄廉租房建设工地,华凯京剧社的票友们给400多名农民工带来专场演出,让他们繁重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关爱。
据介绍,仅2016年,华凯京剧社就有20多场公益演出,他们的无私付出和努力,在得到观众的尊重和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华凯京剧社也被市文明办授予“京剧文化传播志愿者服务站”。
弘扬国粹艺术,呼吁更多人加入传承行列
华凯京剧社这一民间文艺团体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更多热爱京剧艺术人士的加入。
襄阳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邹建华、洪亮、杨桂红,襄阳市委研究室都少平,襄阳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姜家林、襄阳市编办方和明、襄阳市老干局领导龚启良、襄阳市房管局副局长彭刚伟等退休和在职的领导干部都加入进来,为京剧社的发展助威加油。
王萍是一名热爱京剧艺术的票友,也是一家便利店的经营者。自从加入京剧社后,她对票友们的热情感染,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她说,每当店里人少的时候,她就会哼唱京剧,而京剧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方和明被誉为京剧社的“组织部长”,他是琴票,负责乐队之余,还要对京剧社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快乐,因为在他看来,团结、进步、健康、快乐的宗旨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票友之间的纯洁感情以及传承弘扬京剧艺术的动力,让他们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
方和明也坦言,京剧这种国粹艺术在襄阳的传承正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困境,唱京剧、听京剧的人士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京剧不太感兴趣,来学京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京剧票友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赶紧加快培养后续人才的步伐。这个事情要从娃娃抓起,让爱好京剧的孩子有专业学习的地方,让又专业知识的老师们又发挥余热的机会,因此可以采取办寒暑假培训班的办法,免费招收爱好戏剧的孩子来学习,政府拨出一定经费来支付老师的报酬即可。只有孩子们喜欢上京剧艺术,才能有传承、弘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