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老臣启主说从头——”
还没进东城区文化馆的大门,记者远远就听见抑扬顿挫的京剧声。走进一楼的非遗展厅,只见一位老先生正在京胡的伴奏下唱得如痴如醉。那板眼,那架势,完全是专业演员的范儿。周围的听众也十分投入,有的打着拍子,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跟着小声唱起来。这不是哪个京剧团的排练现场,而是东城区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的票友活动。“今天不是双休日,好些人都没来。平时能来五六十人呢!”俱乐部核心组组长王莲章对记者说。本月底,俱乐部要上演全本的《龙凤呈祥》,为了加紧排练,他们临时加了一次活动。
在俱乐部里,王莲章是名副其实的核心人物。大到上什么戏码,小到服装道具、灯光布景,俱乐部里的大事小情都指着她张罗。
每周活动前,王莲章都得转着圈地给团员们打一遍电话。俱乐部里有六七十名成员,每周她就得打六七十通电话。“演戏是很严密的事,缺一个人都开不了戏,所以谁来谁不来都得提前确定。”王莲章说。多打几个电话倒不是什么难事,最让王莲章头疼的是演员调度不好办。别看团里都是业余演员,可大家热情都很高。一有演出,谁都想演主角。一两个小时一出戏唱下来,没点真功夫可不行。有的团员热情虽然很高,可能力却达不到。“不能直说人家唱得不行,只能说这个角色不是你的长项,咱得扬长避短。”既要保证演出质量,又不能伤害大家的热情,王莲章可谓绞尽脑汁。就算这样,也难做到人人满意。常有人因为角色问题闹别扭,还有人就此不来了。有人觉得王莲章太较真,又不是专业演出,没必要那么丁是丁,卯是卯。可王莲章不这么想:“虽然是业余演出,但也得对得起观众。光顾了自己过戏瘾,把观众都唱跑了,也没意思呀!”在王莲章的心中,艺术的地位很高、很高,宁可得罪人,也丝毫马虎不得。
1993年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草创时,只有30多人,能演的剧目也就20多出。基本上是自娱自乐。而现在俱乐部有成员70多人,能演的剧目上百出。文化馆不但为俱乐部置办了行头、乐器,还专门开了个小剧场。每个月俱乐部都会彩唱两回。在京城戏迷中,有很好的口碑。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有文化馆的支持,还因为草创时期一批老先生的热心组织。如今,老先生们有的过世了,有的岁数大了,接力棒传到王莲章手里。为了这么多爱听戏、爱唱戏的戏迷,为了曾经付出无数心血的老先生,王莲章坚持了下来,而且把俱乐部越办越红火。
如今,王莲章把大量精力都花在演出的组织上,很少再有机会浓墨重彩地登台演出了。但只要锣鼓点这么一响,大幕一开,戏顺顺当当地开演了,王莲章的心就算踏实下来了。每当演出结束,观众挑起大拇指说:“演得不错。”那就是王莲章最高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