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著名导演郭宝昌倾力打造的连续剧《大宅门》亮相荧屏,引发观众的长时间追捧。2017年5月4日,郭宝昌携京剧版《大宅门》再度登台。他直言,“我圆了一个梦,这部新京戏,处处是继承,也处处是反叛。”
反叛不是背叛,背叛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打碎原有的理念,重开张另起炉灶。反叛则不同,首先需要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而是要在传统的老根上,长出新的枝叶,开出新的花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叛就是创新。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才最终形成了京剧。从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反叛,就没有京剧。
反叛是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无论京剧,还是其他传统艺术,都必须适应观众的变化,否则就陷入了自我娱乐泥淖,最终只会剩下一片狭小的天地。作为戏剧门类,话剧仍有市场,京剧也不应没落。正如郭宝昌所言,“京剧眼下最大的软肋是缺乏现代意识”。没有现代意识,就难以广泛的走进现代观众。郭宝昌说,“新《大宅门》是一部有现代意识的京剧,是现代观众想要看到的京剧的样子”,因此必须反叛,适合现代的观众。
看过《大宅门》的人都知道,其中有浓浓的京剧味道。但倘若按照传统的京剧来看,又会发现有许多反叛,剧中的人物打破了京剧本来的行当,比如“白景琦”,根据剧情的需要,有武生的做,老生的唱念,还有小生的技法。这显然又不是原原本本的传统京剧。而在京剧《大宅门》中,这样的反叛更是渗透在每一个角色,每一场戏,甚至渗透在乐队的组成、龙套的作用上。
京剧版《大宅门》很快就要上演了,值得期待的是,这样的反叛,或为京剧的再次凤凰涅槃开启一条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