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材与结构
大舜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母源和嫡脉,它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今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打造京剧《大舜》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和大舜精神的一次弘扬和传承。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这种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积极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京剧《大舜》的创作,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近日组织北京、上海、江苏及山东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研讨论证,笔者有幸聆听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并结合自身长年的业务工作实践,在会上也提出了创作京剧《大舜》的三点粗浅建议。一己之言,不足为鉴。
舞台艺术中的灯、服、道、效、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使戏剧内容锦上添花。贴近历史,高于生活,符合中华审美风范和美学精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习总书记曾讲过:“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又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因此,借鉴欧美音乐剧舞台写实主义创作美学风格,融合中国戏剧舞台的中性写意风格,是我们实现创新的切入点、突破点。写实与写意结合,艺术体现与欣赏需求结合,舞台呈现注重与人物和情节的融合,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设计,才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冲击,使其既有历史的真实度,又有年轮的沧桑感。
二、念白与唱词
创作京剧《大舜》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从各种各样传说中撷取最有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吸引力的故事来反映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文始祖“大舜”。毕竟在两个小时的戏剧舞台上,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故事讲少了,戏剧的张力和推动力不足;故事讲多了,结构又会显得散而平。按照惯性思维,大人物似乎应该是大场面、大气势,概念化的还原历史,注重史实,鸿篇巨制。但观众往往并不买账,热闹的背后是精神的流失。习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审视大舜一生,理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按照戏曲的规律,[广州热线],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巧取胜,以情传神,把大舜不羁的命运、坚守的孝道、朴素的人格、执着的精神、为官的楷模,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用传统戏曲的表达方式演绎大舜文化的精髓,用现代的视角去捕捉历史的文化足迹,不乏一种创新的探索。
大幕一开,为之一振;大舜一出,为之一惊;大幕一闭,为之一叹。这是我们期盼的效果,如是我们创作的收获。“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大舜是我们泉城的历史文化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京剧《大舜》早日搬上舞台。
三、包装与风格
大舜毕竟不是李清照、辛弃疾那样诗词儒雅的文人,况且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尚缺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京剧《大舜》应该创造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语言,既有历史相对的真实感,又有京剧念白的独有风格,可以是带有节奏感、歌唱性、韵味足的艺术语言,又不过于晦涩而导致普通观众的听受障碍。唱词则可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历史文化的诗情达意,使其具有完美的文学性展现,而不因过多口语化的词句导致历史性失真。两方面尤其应注重人物的关联性和对比性,闻其声、知其人、显其相,富有个性的人物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果说情节与结构是戏剧的骨骼,那么念白与唱词就是戏剧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