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济大舞台的贵宾室中,记者见到了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授何熙文,他也是大连理工大学校京剧社的社长。2009年大工的京剧社成立以来的两年时间里,这个高校里的京剧团体就在大连的票友圈里闯出了名号。正值大连国际票友节举办,何教授也抽空来“宏济”听戏,在台下,他与记者一起聊起了他与京剧社的故事。
退休计算机教授
为大学生讲起了京剧
不得不说,何熙文教授给记者的第一个惊讶是交换名片的瞬间,何教授自制的小名片上面除了写着电话、邮箱和博客地址外,还有一个头衔“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社长、原中国微电子中心主任”,何教授说:“我退休前是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他并不是人文学科的教授!一个理工科的教授何以对京剧有着那么深的研究和心得,何教授说,这并不矛盾。
对京剧的喜欢,是何熙文教授从小的爱好。“小的时候,听唱片,听马连良,听梅兰芳。年轻时,赶上唱样板戏,也是很喜欢,很多戏段背得滚瓜烂熟。”马连良的戏、梅兰芳的戏,甚至昆曲,何教授都能唱,要说偏好,他更爱老生多一些。
从一个人喜欢京剧到组织一个京剧社,这其中有一个过程。
2007年,何熙文教授正式退休了。赋闲在家,何教授没事就画油画,出去旅游,拍拍照片。因为知道他对京剧有研究,校关工委的同事就找到了何教授,问能不能组织一个京剧的讲座。“在关工委的工作中,有一项是关心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教育,京剧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该从青少年一代普及,所以我就答应下来了。”
2007年,何熙文教授在大工搞了第一次京剧讲座《京剧的魅力》,来听讲座的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从2007年开始,一连三年,《京剧的魅力》系列讲座坚持下来,而且发展壮大——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何教授在学校开了一门京剧选修课,第一学期,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是154人,第二个学期增加到了201人。今年9月开始第三个学期的课,何教授告诉记者:“刚刚报完名,有220人报了京剧选修课。”
与票友“领袖”合作
成立大工京剧研究会
2008年,何熙文教授结识了大连的票友“领袖”张玫,因为对京剧的共同热爱,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8年,何教授的《京剧的魅力》主题讲座已经搞了一年多的时间。那一次,何教授讲的是梅兰芳,张玫来大工听了他的讲座,听完之后,启发良多,张玫觉得在大连理工大学这座象牙塔里还有着一些热爱京剧的教授和学生,深感佩服,当即就想为理工的学子们做点事情。随后不久,何教授在张玫的帮助下,请了好多位票界的名家做客理工大学,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京剧不同门派的表演艺术。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社成立,两年的时间,京剧社陆续有了40多位成员,其中教工20多位,学生20多位。“尤其是今年,大工京剧社吸纳了四名新同学,他们都是从小学京剧的,功底很好。其中,一个同学能唱全本的《天女散花》。可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中小学京剧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大工的京剧社是大连高校中少有的京剧社团,在东北地区的高校中也是凤毛麟角。
何教授透露:“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想与张玫合作成立一个大连理工大学京剧研究会,请张玫担任董事长。我们京剧社还想多排戏,有条件时自己编剧,参加全国大学生的京剧大赛。”
让大学生们爱上京剧
C.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是从小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让他们听京剧,喜欢京剧,甚至扮上唱两嗓子,很难。但何教授把这件事情做成了。
为什么多数年轻人不喜欢京剧?何教授也曾经在学校中做过相关的调查。他让同学们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表观点。“许多同学谈了为什么多数年轻人不喜欢京剧的原因。其中,客观上的原因值得社会各个层面重视啊。” 学生们认为,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京剧=保守陈旧+拖沓冗长+难以理解。这样的观念必然会阻碍大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京剧。第二,就是文言文基础和历史知识不足。另外就是不理解京剧特定的语言,语言不通便不用奢望喜爱它了。
和学生们交流过后,何教授就想着怎么能一下子抓住学生们的神经。他从李白的《月下独酌》、陆游的《钗头凤》入手,“这些古诗词都是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并且非常地喜爱。他们没想到这些诗词用京剧的韵调唱出来也是非常地好听。这样一下子就接受了。”其实,京剧并不是难以理解,爱上它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