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曾于辛亥革命前到济南演出、生活了两年。当时著名净角演员刘永春也在济南。刘永春的演出地点是明湖南岸的“鹊华居”,而汪笑侬则以不远处的“富贵茶园”为基地。二人“以营业竞争,渐成仇敌”。刘永春颇为自负,逢人就破口大骂:“汪笑侬何能唱戏!”原来,汪笑侬本名德克金,是个旗人,早年中举后当过河南太康县县令。由于他生性不谙官场陋习,没干多长时间便挂冠下海演起了京剧,并给自己起号为“伶隐”。当时有个名伶叫汪桂芬,曾多次嘲讽他演戏不合规矩。于是他干脆改名叫汪笑侬,意为我是被汪桂芬耻笑的人。
1910年,汪笑侬从上海来到济南,被聘为戏剧改良所所长。在济南期间,汪笑侬早已耳闻刘永春的不善之词。但他并不理会,只是在济南各茶园奔波演戏。1911年的一天,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要演堂会戏,主人以刘永春、汪笑侬二人均负盛名,专门邀请二人同台合演《捉放曹》。由刘永春扮演曹操,汪笑侬饰演陈宫。上场后,刘永春有意刁难一下汪笑侬。于是,他故意将一段唱词中的“八月中秋桂花香”唱成了“八月中秋桂花开”。刘永春得意洋洋:我偷偷换了韵辙,看你老汪怎么办。岂料,汪笑侬随机应变,本来应接唱“(西皮摇板)行人路上马蹄忙”,他脱口唱道:“弃官抛印随他来。”客座见汪笑侬才思敏捷、风趣幽默,遂喝彩不已。《清稗类钞·优伶类》记载了这则轶事,并称“刘自是誓不与汪合演,而骂如故”。
汪笑侬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自编自演自导了多出改良京剧。光绪年间,汪笑侬辞官后到了上海,进入丹桂茶园,成为职业演员。当时朝野上下倡言变法,京剧演员也受到感染,鼓吹文明、竞演新戏。因此博学多才、编演兼擅的汪笑侬,便常以旧剧改新调,或以新戏唱旧法,将他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剧作中。戊戌变法失败后,汪笑侬深感哀痛。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临刑时曾仰天长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汪笑侬闻知后挥笔写道:“他自仰天而笑,我却长歌当哭。”悲愤之余,遂编写《党人碑》一剧,借北宋书生谢琼仙不满蔡京诽谤忠臣,醉后怒毁元佑党人碑的故事,悼念戊戌变法牺牲的党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出演外国事的京剧也出自汪笑侬之手。这出戏名叫《瓜种兰因》,后改名为《波兰亡国惨》,系1904年8月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自从汪笑侬编演《瓜种兰因》后,全国各地便纷纷编演时装京剧,从1904年至1914年,时装京剧成为京剧改良运动的主要演出形式。当时柳亚子等人为了启迪民智,以改良京剧为“媒介”,联合汪笑侬于1904年9月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第一期卷首刊登了汪笑侬的照片,题为“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照片后页是汪笑侬自题诗两首,第二页则是汪笑侬题词:“历史四千年,成败如目睹,同是戏中人,跳上舞台舞。稳操教化权,借作兴亡表,世界一场戏,犹嫌舞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