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痴迷京剧的慈禧太后,为看戏追星无所不用其极;其实年代、地位无论,类似的追星族一直都不少,民国时也有大批狂热支持明星偶像的戏迷,当时被称作“捧角家”。
戏剧评论家徐凌霄曾就“捧角家”做过细致又不失风趣的分类:“文捧”,就是“找名流做诗,找贵人题匾,酸酸溜溜,吹吹唱唱,标榜一气”;“武捧”,就是在戏园里预先约集,包厢占座,或在演出时积极拍掌叫好,或一至被捧的角儿下场完戏,就一齐退席出园,好叫前台认识角儿魔力之大、叫后台晓得这个角儿叫座之多,“这种捧法,要人多势众,豁亮的嗓门,整齐的脚步,有指挥如意的队长,有步伐整齐行动敏捷的选手,所以叫做武捧”;还有“艺术的捧”,是代请名师指点歌舞;“经济的捧”,是出资帮助改良设备,等等。
如此有心思有行动、有组织有技巧的追星方式,只怕当今明星粉丝也自叹不如呢。有前辈回忆当年看大武生王金璐的戏,“北平女学生都疯魔了,台下高呼王金璐的名字,戒指首饰叮叮当当往台上丢……”名旦言慧珠当时还在读书,也是王金璐忠实粉丝,性格豪放的她率领大批同学前去“武捧”,涌在台前高声叫好,戏界人人皆知言大小姐对王金璐情有独钟。言慧珠自己下海之后,也是一位被热捧的名角,在上海与童芷苓打对台时,上海闻人范绍增等粉丝购买整排整排的票捧场,童芷苓的粉丝也不甘示弱,甚至出钱给童芷苓拍电影以壮声威。明星之间的竞争,演变为粉丝之间的明争暗斗,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也在粉丝圈内屡见不鲜。
单纯的叫好助威,还是比较初级的捧角方式,“艺术的捧”“经济的捧”,如现在粉丝圈盛行的“应援”,则让明星偶像获益更多。“四大名旦”之梅兰芳先生拥有粉丝团名唤“梅党”,包括齐如山、李释戡、吴震修等名人雅士,一起为梅兰芳写戏排戏、设计行头、组织宣传,共同将梅兰芳打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京剧艺术大师,其领军人物如冯耿光先生,在梅兰芳还尚未成名时就全力支持,利用自己的才能和人脉,积极帮助梅兰芳打通关节、积攒人气,梅兰芳南下上海走红、北平当选四大名旦之首、出访海外奠定民族艺术家地位,都有冯耿光的倾心投入在内。当时名角身边,多有这样的捧角队伍,如程砚秋先生也有“程党”,领军人物罗瘿公堪称是程先生不可替代的尊长、知音、艺术上的领路人和人生导师,程派艺术的丰碑里,也浸润着罗瘿公的一份心血。
中国传统中始终视伶人为下贱,就算是明星偶像,也不被正统和主流尊重,所以一百年来无论是“捧角”还是“追星”都不无贬义。其实像“梅党”“程党”这样,以自身修为助偶像提升,不仅彼此成全和成就,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造福人间的艺术宝藏,堪称是充满正能量的一段佳话。诸位粉丝朋友,不妨扪心自问:追随偶像,是否让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做出更多的事,发出更亮的光?追星不是错,但总要有些收获或进步,与偶像的光芒彼此辉映,方不辜负此生这一场痴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