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山西静乐这个小县城沸腾起来了,大家奔走相告,想亲眼一睹北京来的艺术家的风采。7月28日至30日,国家京剧院赴静乐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用两场精彩演出展现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把欢乐和文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老百姓身边。
与静乐缘深情长
静乐位于晋西北汾河上游,总人口仅16万。作为文化部对口支援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文化部连续21年对静乐定点扶贫,先后派出19批干部在静乐挂职扶贫。每一任扶贫干部都不辞辛苦,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文化部的优势,以文化扶贫为突破口,从人力资源到物质支持,从文艺演出到文化培训,为静乐脱贫致富增添了无穷力量。
国家京剧院三团优秀武生演员孙亮,就是第19批扶贫干部中的一位。如今,孙亮有了一个新身份——静乐县文化局副局长。“国家京剧院与静乐有着割舍不断的缘分。”孙亮说,挂职半年多来,他积极利用“娘家”国家京剧院的资源优势,为静乐的扶贫工作谋划新思路。
在孙亮的牵头和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3月,国家京剧院向静乐县唯一的文化活动场所——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捐赠了排练厅地毯、舞台底幕、筒子灯等价值20余万元的演出物资,用于支持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
今年4月、5月、6月,国家京剧院三团的演员们分批来到静乐,为这里的爱乐希望小学、利民小学和老干部艺术团进行艺术指导与交流。他们的到来让静乐人欣喜不已,也让静乐人的文化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既是慰问演出又是成果检验
7月28日,乘高铁、坐大巴,冒着酷暑高温,国家京剧院三团一行30多人来到静乐。“刚结束在湖南岳阳慰问抗洪战士的京剧演唱会,我们来不及多做调整,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静乐,说实话我们的演出任务很繁重。”国家京剧院三团党支部书记兼副团长徐畅说,“可是听说这里的老百姓有的一辈子都未走出过大山,能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我们传统的京剧表演,再辛苦也值得。”
7月29日,演员们的演出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和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当天,能容纳500余人的静乐县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在大家的翘首企盼中,国家京剧院慰问演出活动开启,由徐畅和优秀青年演员沙浩共同主持。此次演出包含两个部分,既有体现专业水准的国家京剧院演员们的演唱环节,又有在剧院演员指导下的静乐当地小学及艺术团的汇报展示。
优秀青年演员郭凡嘉、周婧分别演唱的京剧《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京剧《江姐》选段“绣红旗”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描绘出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画卷,令现场观众重温那段红色激情岁月。由国家一级演员顾谦、唐禾香和优秀青年演员黄佳联袂带来的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则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
而由静乐县利民小学、老干部艺术团表演的京剧《红灯记》、《穆桂英挂帅》、《红娘》等选段,其字正腔圆的演唱、颇具专业范儿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原来,他们都是在唐禾香和青年演员张奕明的辅导下,一步步从零学起,此次演出也可谓教学成果的检验。“这些阿姨和孩子都十分用功,努力克服着方言的发音问题,一字一句地学着京剧中的唱词念白和身段。”唐禾香说,“能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喜欢上京剧,这很有意义。”
从这里爱上京剧
今年9岁的王娅妮是静乐县利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唐禾香、张奕明的辅导下,从对京剧知识的一无所知,到如今可以张口哼唱出不少京剧的经典唱段,其进步之神速令大家感慨。“‘京剧课堂’真的很有意思,唱着唱着我的普通话水平也跟着提高不少。”王娅妮有些腼腆,“我慢慢喜欢上京剧了。”与王娅妮感受一致的,还有吴家树、刘少波等一群孩子,在国家京剧院的帮助下,他们才有了与京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京剧很神奇,好听、有魅力。”孩子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
孩子们的淳朴也深深打动了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快乐,他们就如同一张张白纸,我们现在给他们播下的京剧种子,日后一定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张奕明言语中透出对孩子们的关爱。
“我们给当地上不起艺术培训班的100多名孩子提供了与专业演员零距离交流,让他们进一步接触国粹艺术的机会,在培养他们自信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艺术鉴赏力。”孙亮坚信,这些举措不仅是让孩子们在物质上慢慢脱贫,更要让他们达到人格精神层次上的真正脱贫。
“深入基层,才知道群众想要的是什么。”徐畅直言,这只是一个开始,之后他们还将与静乐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把京剧艺术回馈给更多基层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