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广州,有一群青年人,选择用京剧专场的方式来献礼“五四”,并且表达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他们是广州最年轻的民间京剧“票房”——广州青年京剧社。
5月2日,这群青年举办了一场京剧折子戏专场,压轴的竟然是“拉死胡琴,唱死杨六”的《辕门斩子》,吸引了不少羊城京剧票友捧场且超过一半都是年轻人。这在广州是不多见的现象。
选的剧目“能让老生唱吐血”
“为了一个熊孩子,杨六郎与八贤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与佘太君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最后,宗保和桂英爱情的巨轮有没有说沉就沉呢?请5月2日下午2时半光临省老干活动中心剧场,观看青京社演出的《辕门斩子》”。这是广州青年京剧社在其官微上发布的表演预告,也算是对这一经典剧目的现代版解读。
一位广州票友看到后颇为诧异:“竟然要演这出戏!”因为《辕》剧中有大段高难度的唱腔,“能让老生唱吐血,所以特别有名。”而广州青年京剧社的年轻人们,真的把这出难度极大的戏原汁原味地搬到了舞台上。
“我们京剧社有个特色,演出剧目一定要新。”社长戴蒙告诉新快报记者,此次上演的剧目在广州来说都是少有人演的。“比如汪派的《马前泼水》,这么多年,连专业剧团都没有人演。
京剧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除了剧目新之外,“年轻”也是剧社的一大特色。据了解,广州青年京剧社的成员基本是80后、90后,除了在读的大学生,有很多是硕士甚至博士生。社长戴蒙就是中大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唱旦角的徐友光则是暨大经管专业毕业的博士,如今是高校老师。“梅葆玖先生刚刚过世,如今男性唱旦角的也不多了,我觉得这种艺术形式不能丢失。”戴蒙说。
艺术传承,是广州青年京剧社的宗旨。他们很幸运地有一批京剧艺术家们在“传帮带”。毕业后的戴蒙和社员们依然没有放下对京剧的热爱,于是在省京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中秋等多位老师的帮助下,2014年成立了剧社。
如今的戴蒙,是卫生系统的一名公务员,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京剧成为他安放心灵的港湾。“不是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京剧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戴蒙笑着说。
社长戴蒙介绍,他们坚持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专场演出,只为将更多年轻人吸引到剧院来看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