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回味《二进宫》,把手头的三个版本都反复听了看了,发现不同的演员,演同一出戏,那感觉完全是不同的。也许这正是京剧的魅力,剧情没变,舞台没变,乐器不变,但是观众的感觉永远是不一样的!
我看的是耿其昌、李维康、邓沐玮一版,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一版,王珮瑜、史依弘、安平一版。首先向大家坦白,我对花脸不了解,觉得邓、孟、安三人都挺卖力的,不太能看出区别看,我感觉就是摇头的姿势和幅度不一样。(大伙儿多包涵吧,我就瞎说的。)
关于“杨波”,我认为耿老师那版最完美!
王珮瑜的《搜孤救孤》《文昭关》都听不出雌音来,但是她的杨波,那声音里头总带了些清亮和通脆,她自己有意识想往下压,但是光有些哑的感觉,没有厚重。就像一张脆生生的纸,在风中,很容易就被吹破的样子,我觉得不太符合杨波的人物形象。
于老板的杨波,声音上自然没得说,我也不敢乱点评,台词太短了,好偷懒,从“战战兢兢启奏皇娘”,直接就到了“臣昨晚写下了辞王本章”,中间大段大段要归隐的词儿都跳过去了。
耿老师的杨波,首先从唱词上,完全没有偷工减料,“臣愿学严子陵垂钓矶上”连着几个“愿学”,然后是“春夏秋冬”四句,然后是“琴棋书画”四句,这一串下来,行云流水,听得我浑身舒畅啊!当然,人家的嗓子也是没得说啊,既亮堂又宽厚。(前几天,我跳槽去面试,候考时特别紧张,满脑子都是耿老师的杨波“春来桃李齐开放”,特别想找个没人地方自己哼几句。)
关于“李艳妃”,我觉得这三版各有特色,特色还特别鲜明,但是没有我认为最完美的。
李维康老师,唱的肯定没问题,可能是化妆和脸型的问题,总觉得她带了些喜气。李艳妃这时应该是愁容满面的,李老师的表情太含蓄了,没把焦急愁苦现出来,致使看起来像带着满脸笑容一样。而且,穿的是黄帔,又不是上朝,都被锁在宫里,不用这么正式啊。
李胜素的李艳妃,那种太后的气势很足,从头到尾都是端着的,包括求杨波和徐彦召,那也没有减灭丝毫的威风。可是问题就在这了,你都要跪求了,还是一脸严肃、盛气,也没有个求人的样子啊!
史依弘的李艳妃,在表情上略有变化,哀求、利诱时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法让我觉得特完美。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想请见多识广的老朋友们,给我推荐一版你们认为完美的李艳妃。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