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历史性语境之下,传承与弘扬中华伟大文化京昆艺术,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提交提案,建议在大学设置京昆艺术课程,以供各学科学生自由选修,由此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史依弘回顾说,近代以来,国际国内经验证明,对于大学而言,审美教育至关重要。世界综合性大学或学院,尤其是一流大学,皆设有戏剧表演学科。其精髓所在,主要不是培养专业表演人才,而是建构校园文化,以生动活泼的表演艺术教育,涵养各学科莘莘学子审美素质。美育具有普遍价值与功能,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教授就认为,审美意识对于科学发现关系重大。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更离不开审美教育。
与此同时,在中外艺术表演史上,许多才华横溢的著名艺术家,并非专业艺术学院或系科毕业,而是源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术系科。大学艺术类通识课程,正是开启这一批独特艺术家群体之摇篮。
“近些年,京昆艺术在我国大学巡演,京昆艺术家在大学演讲,效果良好。但如果缺乏必要而又合适的制度安排,难于根深叶茂,往往流于表象。”史依弘坦言,这些巡演与演讲还远远不够,应该更上一层楼,在大学设置京昆艺术课程。由此,大学校园弘扬中华优秀艺术传统,方可获得体制保障。”
那么,如何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京昆艺术课程?
史依弘认为,应该在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置京昆艺术课程,以供各学科学生自由选修,由此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培植中华传统文化粉丝,沟通文化界与教育界的跨界融合,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结合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文化界设立文化专项资金的改革成果,在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设立京昆艺术讲座教授,引进京昆界资深表演艺术家,学校方面则配之以师资助理,或者由专职戏曲师资协助,由相关硕博研究生以及博士后担当。对于选修京昆艺术通识课程的学生,用文化专项资金资助其观赏剧场戏曲演出。”
史依弘表示,通过这样的“文教结合”改革,以及大学与文化界的跨界交流,融会贯通文化界与教育界改革开放相关成果,不仅有利于大学京昆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大学戏曲学术研究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能够培养更多的戏曲艺术年轻受众,壮大数字媒体时代的戏曲粉丝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