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不少老年人的最爱,能唱会拉已不稀奇了,不少老戏迷还把对京剧的热爱“转移”到了自制乐器上。近日,记者遇到了两位摆摊卖京胡的老戏迷。在与两位老人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我市有不少“土乐师”会制作乐器。家住渤海路的王福亭和东关社区的林茂楠就有着十几年的自制乐器史。
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位老人,听他们讲述自制京胡的故事。“当你迷上一样东西时,就会想方设法地‘钻’进去,不领略到最深层的内涵不罢休。对京剧的热爱,让我渴望有一把自己做的京胡。”69岁的王福亭抚摸着自制的京胡,道出了不少戏迷的心声。
动手做乐器是因为对京剧的热爱
84岁的林茂楠15岁时看了几出京剧后就迷上了唱戏,跟着大人种地上坡都要唱上几段。“本家一个叔叔有京胡,但他不会唱戏,我们俩就经常 ‘搭配’在一块,工作后又收集乐谱学拉琴,1991年,退休10年后,我开始尝试制作京胡。”
比起林茂楠,王福亭幼年更有学习京剧的条件。“我老家是化龙镇后王庄,村里祖祖辈辈喜欢唱京戏。每年冬天,地里的活儿忙完了,大伙儿就搭戏台子唱戏。我从小就跟着大人到处听戏,学了不少段子。”王福亭说,记忆中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听戏与唱戏中度过的。唱戏的人大都如此,会唱几段后就会对伴奏的京胡产生兴趣,“那时候很想摸一摸京胡,但是没有卖的,有琴的人也很少,都把京胡当宝贝收着,怎么可能随便给一个小孩玩呢。”上班、成家后为生活所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京戏的事,直到退休才有机会重拾手艺。“上世纪90年代京剧又红火起来,但是当时几乎没有卖京胡的地方,有也是高级胡琴,几千块钱一把,除了从小练琴的孩子,哪个老百姓舍得花几千块钱买?只好自己做。”
为寻一支琴杆花费一个月工资
“我1996年开始做琴,那时候没事就去西关的竹竿市场挑竹子,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家里没有专门的工具,琴轴上的花纹都是我用玻璃片一点点抠出来的,琴轴是枣木做的,质地很硬,仅这俩琴轴就要刻好几天。做了几十把琴都送朋友了,一起唱戏的朋友人手一把。”王福亭至今还记得做第一把琴时废寝忘食的情形。毕竟年纪大了,整日低头做琴让他犯了颈椎病。“为了治颈椎,我找人推拿、按摩、牵引,完了回来再继续做,整个儿就是 ‘恶性循环’,老伴天天数落我,治颈椎的钱都够买把极好的琴了,非要费精力去做。”
王福亭解释,热爱一样东西,亲手做的与买来的感情不一样。他拿出两把自制京胡给记者展示,“你看这两把琴外观差别不大,价钱却差100倍。这把也就值20元,这把至少值2000元。这个琴杆的材质是上等紫竹,颜色紫黑透亮还有均匀的芝麻点,当年光买这根竹竿就花了我一个月工资!做乐器最重要的是搜集材料,经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大半年才能做成一把。”王福亭说,尤其是琴杆,四川的罗汉竹和福建的紫竹是最佳原料,但价格十分昂贵。从迷上做琴后,早年的西关竹竿市场、潍坊的乐器行、小商品城、南方商贩们的集中地都是王福亭常去的地方。
技术传承不愁后继无人
与王福亭娱乐的心态不同,林茂楠更希望将制琴做成一项产业,在传统手工艺中寻找商机。可惜的是林茂楠几年前遭遇了一场车祸,做琴也力不从心。“车祸前,我对自己的制作水平很有信心,都计划好要亲自去南方选紫竹了。我一直想做成价值几千元的高级胡琴,把民乐制作变成一个经营项目,老匠人们也会更用心地去做更多好琴。”
林茂楠告诉记者,喜欢京剧的多是60岁以上的人,这个群体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京胡了,除非高端产品,普通的自制品市场可能不大。而年轻人、小孩虽然学乐器的很多,但是京剧类乐器却少有人喜欢,更别提制作了。“传统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愁技术的传承,不愁后继无人。几千年来乐器都是乐师自己制作,流传千古的名乐器主要是因为材质好。虽然现在年轻人几乎无人会制琴,等他们年纪大了,特别是退休后有空闲的时候一定不愁出现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