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多,64岁的钟楼社区居民许军一早便赶到社区京剧活动室,把空调开好,然后将票友们演唱时需要的服饰道具准备妥当。作为钟楼京剧研究会的副会长,加入这个草根京剧团队近10年来,每逢周二、周日票友们有活动时,她都会提前到来做好准备工作。许军告诉记者,钟楼京剧研究会成立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今天的16个成员,是大家对京剧的热爱支持着他们坚持到了现在。但现在研究会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情况。
老戏迷“半路出家”学京剧
舞台聚光灯下,他是《击鼓骂曹》中的白脸奸雄曹操,《智斗》中的“草包”胡传魁,一句唱腔一个身段一声招牌式的大笑尽显“反面角色”的奸诈,走下舞台卸了妆,他是一位身材瘦小、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名叫黄中青,是钟楼京剧研究会的现任会长,也是会里的花脸演员,别看他个子小,唱起戏来却中气十足。
黄中青出生于上海,家住福州路一带,走两步就是著名的天蟾舞台。孩提时代,他经常随父母前去看戏,上世纪50年代,黄中青一家迁至苏州,住在乔司空巷,离开明剧场也不过10分钟路程,去剧场看京剧成了他们一家最热衷的娱乐方式,耳濡目染之下,不管走路吃饭黄中青都习惯哼上两句。
虽然时隔多年,但黄中青对苏州当年京剧文化的繁盛记忆犹新,在他印象中,上世纪50年代苏州就有了业余京剧团队,闲暇之余,青少年时代的黄中青也会经常去欣赏京剧团的演出,和老票友们切磋。1985年,在时任钟楼居委会主任的资深票友汪振声张罗下,钟楼京剧研究会宣告成立,但是黄中青因工作繁忙,当时并没有马上加入这个草根京剧团队。直到五年前,他如愿以偿加入了钟楼京剧研究会,俗话说“六十不学艺”,可年逾花甲的黄中青硬是凭着自己对京剧的深深热爱,学成了一口字正腔圆的花脸唱腔,一直活跃在基层舞台上。
研究京剧与苏州的渊源
京剧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是给广大票友提供交流和展示的舞台,还通过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演出给广大群众带去欢乐。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对京剧文化的挖掘整理。
如今,苏州新一代年轻人中关注迷恋昆曲的越来越多,然而相比之下,他们对于京剧的关注度却要低得多,原因之一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京剧是北方剧种,与苏州关联不大。对此,黄中青有些不服气,在他看来,苏州这座城市在京剧的产生发展当中曾经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连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中,苏州人也占了四个半。“京剧诞生之初,就大量汲取了昆曲的声腔、剧目和曲牌,可以说没有昆曲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界出现了大名鼎鼎的‘十三绝’,其中徐小香、时小福、朱莲芬、杨鸣玉是正宗的苏州人。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父亲梅巧玲虽然祖籍泰州,却在八岁时被一名姓江的苏州人收为义子,称得上是半个苏州人了。”说起这段历史,黄中青脸上写满了自豪,他介绍说,晚清与“十三绝”齐名的武生泰斗俞菊笙也是苏州人,是他开了京剧武生勾脸的先河,是武生行的祖师爷。除此以外,近代从苏州走出的京剧名家还有杨鸣玉、俞振飞、张文娟、王佩瑜等多人,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
“很多史料都表明,京剧的根在苏州,它也是吴地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我们京剧研究会,就是想把这一段故事介绍给广大苏州市民,让大家了解原来京剧离自己的家园那么近。”黄中青语气坚定。
钟楼京剧研究会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
与黄中青传承京剧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的年龄。76岁,在钟楼京剧研究会中实在算不得年长,在研究会目前的16位成员中,超过80岁的高龄老人比比皆是。更令黄中青忧虑的是,每年都会有几名会员因为年纪太大或身体不好不能来参加研究会的活动,由于近几年几乎没有新会员补充进来,京剧研究会未来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钟楼社区书记王秋月告诉记者,不久前社区刚刚搬了新家,地方更敞亮了,为了支持这支成立已经30年的草根团队,社区特意将三楼的两间活动用房给了京剧研究会,一间作为活动室,另一间作为化妆间,同时社区还在二楼筹建昆曲、京剧文化馆,但社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依然无法帮助京剧研究会吸引新鲜血液加入。
“两年前,我从第二任会长陆宗麒老师手中接过会长之职,那时陆老已经80多岁,年龄和身体状况让他对会里的事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会长,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的会员付出多得多,要为团队里每一位成员服务,也要考虑研究会的未来。”黄中青无奈地摇了摇头,原先他考虑发展青年票友入会将京剧传承下去,但年轻人要想留住很难,这些年只留下唯一一位“70后”芦修远。在苏州大学本部求学期间,附近的钟楼京剧研究会培养了他对京剧的兴趣,40来岁的他却已经是入会10多年的资深会员了。虽然老年会员们都对他寄予厚望,但芦修远却有自己的苦衷:“现在我事业、家庭方面的压力很大,每周能抽空来这里活动一次很不容易,因为喜欢京剧,所以我不想轻易放弃。至于以后能不能多为研究会出点力,也只能等将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