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时,他步行70里路去县城,和同学凑钱合伙买了第一把京胡,此后痴心不改,爱上了唱京戏,成了票友,自己开始琢磨手工打造京胡。 65岁的王荣成现居合肥五里墩街道龙居社区,十几年来,因为爱好,他已经制作了几十把京胡,而如今,各地手工京胡正濒临失传。
“第一次听到京胡声,就爱上了。”王荣成来自和县的一户农家,16岁时听样板戏,他听到了京胡的声音,一发不可收拾。他清楚地记得,那时一把京胡要16元,“一个人买不起,就和同学合伙买”。从老家到县城,步行往返70里路,买回平生第一把京胡,开始自学拉胡琴。 30年前,他到合肥做木工时,托朋友在北京花40元买了把京胡,但是音质他不满意,后来又花120元买了一把,仍旧不理想。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做,并找到了我省京剧名家王文才先生,请教京胡的制作方法。
京胡看着简单,但是制作起来却极其繁复,从选材开始,需要几十道工序。制作过程中,烤料、校圆、调直、钻孔、配筒、开凤眼、蒙皮子,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京胡的质量。为了找最好的紫竹做琴杆,他独自跑到绩溪的深山里。琴筒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筒前要蒙上蛇皮,王荣成听说老家一亲戚打了一条长蛇,蛇皮扔到沟里,他连夜赶回老家寻找。
第一把京胡做成功了,但王荣成对音色并不满意,他又慢慢摸索改进。13年前,他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京胡。“圈子里”都知道王荣成会做京胡,如今,他已制作了几十把,“做京胡是我的爱好,不谈钱,也不卖。 ”王荣成说,现在合肥很难找到手工做京胡的,觉得很遗憾,“这是我们的传统,我想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