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又称国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术合作,互相影响,并接受昆曲、秦腔等部分地方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称“皮黄腔”,组成它的音乐素材、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亨誉海内外。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民国15年,京剧就由外地流入灌南县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本地广大群众接受,并深受喜爱,广为学唱表演,为京剧在灌南的流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喜爱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在灌南县新安镇,能唱京剧的人有百十人,他们经常利用周末在新安镇文化站聚会、清唱,相互切磋技艺。京剧票房有三家,各票房经常与周边市、县票房搞联谊会,京剧文化艺术影响力辐射到周边乡镇及毗邻地区。这些京剧爱好者还自发组织了京剧“票友”协会,参加北京、南京等地举办的联谊会和大奖赛。
新安镇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谢红霞出生梨园世家,祖父谢立德,民国期间民间艺人,父亲谢志发,原灌云县剧团团长,灌南县剧团团长,母亲——韩明兰,原灌云县剧团,灌南县剧团主要演员,她从小就是在剧团长大的,耳濡目染。叔叔谢志财,灌南县文艺骨干。私传加师传,谢红霞一家人带动地区广大群众热爱京剧弘扬国粹艺术,组织多个京剧票房、票友开展活动,传承和发展京剧事业。自幼深爱戏剧,在家庭的文艺熏陶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喜爱京剧,痴迷京剧。在京剧演唱表演上崭露头角,受到广大京剧票友和爱好者的喜爱,在全县、市京剧票友中享有盛誉,成为领军人物。谢红霞主唱京剧老旦,主攻李派老旦,兼唱老生。她常演的剧目有《红灯记》“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闹工潮”;《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胸有朝阳”、“今日同饮庆功酒”;《杨门女将》“一句恼得我火燃双鬓”、“乘月光”、“太岁辞朝”;《打龙袍》“龙车凤辇进皇城”、“想当年”、“一见皇儿跪埃尘”;《吊金龟》“叫张义”、“老天爷睁开三分眼”等等。还有一些自己创作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剧目,如“灌南人跨越发展决心强”、“灌南人把灌南面貌改”等。她曾与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高雅艺术走进灌南联袂登台献艺,受到省京剧院同仁和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并多次在省、市票友大赛中获奖,受到广大票友和观众的好评。如2012年参加全省“五星工程奖”文化站长技能比赛中荣获金奖。
京剧利用虚拟化的手法可以完全省略舞台上一切实在的景物,把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融化在演员的表演里。通过演员的表演,引起观众的联想,认可它是某个具体时段某个具体环境里发生的某段故事。再利用分场、连场、套场,让故事连贯,一气呵成。这样演员的表演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谢红霞平时上台就着生活状,只有在参加比赛时她才根据所选曲目着传统服装。除了乐器四大件,谢红霞的京剧表演所需的舞台道具有一桌二椅,桌帏椅披,文房四宝,马鞭,刀,枪等。古代服饰,朝靴,箱鞋,云头鞋,对披,蟒袍玉带,官衣官帽,小生巾,小生褶。上台表演前她都细心的化妆,如果要着古代服饰她还得不厌其烦地穿戴好服饰,一曲下来,她常常是汗流浃背,但是她却依然十分专业,要求达到完美。
京剧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群众欣赏习惯和欣赏方式。本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艺术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对于京剧艺术来说,则是一个新的挑战,京剧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目前,连云港市的许多专业京剧院团因老艺人陆续退休,京剧演出青黄不接,专业队伍不稳定,演出叫好不叫座,经济效益低,事业难以发展。即使是业余爱好者和票友的活动场所,经费来源同样制约着业余团体演出的规模。为了传承保护京剧艺术,2007年12月京剧入选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谢红霞感到很不轻松,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她无论多忙,每周都会抽出时间走进校园,走进基层,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广大青少年喜爱京剧艺术,她愿意为连云港市京剧事业的发展耗尽毕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