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老师一堂课要帮助20个孩子最少翻500个跟头。
第一次采访王海龙,是18年前。那时的王海龙还是个5岁的孩子,在市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学习京剧。通过艰苦的努力,王海龙考上了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接受专业的戏曲学习。2009年,海龙暑假回到市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那个他“梦想”起飞的地方,帮助老师指点师弟师妹。如今,王海龙已经毕业,在黑龙江省京剧院工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国粹京剧,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面对流行艺术的冲击,京剧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为传承国粹,王海龙与当年的师弟、师妹4人,办起幼儿京剧班。办班初期,只有两个孩子来学习,还是当初的老师介绍来的。王海龙他们没有灰心,以两个学生做起点,主动联系幼儿园、小学校……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如今京剧班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亲朋好友的孩子也抢着来学京剧。
京剧班现有的150多名学员已获得过国家级大赛、省级大赛的金奖、银奖13次,还有15名小学员考入了戏曲学校,走上了专业演员的道路。
王海龙正在帮助5岁的芊芊下叉,平时有“开心果”之称的小家伙,到了这时真的乐不起来了……
男老师做了“恶人”,女老师就要充当“慈母”,用冰棍来哄孩子,让人联想起“打个巴掌,给个甜枣”。
12岁的妍妍,学戏已经8年了……女孩子学武生,要比男孩子辛苦得多,王海龙得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她练功。翻打跌扑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孩子们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
1999年,王海龙(中)在幼儿京剧班学习京剧时的情景。
2009年,王海龙在北京戏曲学校放假探亲时,帮助孩子练功。
王海龙饰演的武生裴元庆。
学京剧的孩子们要承受同龄孩子难以承受的苦和累,每堂课下来他们的练功服都已湿透,粘在自己的身上。
京剧的各行角色——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孩子要刻苦练功,更要学会动脑,把握角色精神。角落中孩子的家长时刻观察着练功房内孩子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