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人卢彦希主演的程派京剧《玉堂春》在《空中剧院》的播出已经是3月18日的事了。这篇“观戏独语”于20日写就。这篇文字,本不想贴出来的,因为觉得有些话语不适宜出自像我这样的外行之口。但觉得,作为一个观众,即便似我这样的看热闹者,有义务、也应该客观地对这样一位京剧新人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的。也许这种看法很外行乃至很幼稚,我想,如果演员本人能够看到,那么,是否也可以在这些外行话里受到一点启发呢?
论坛里不缺对前辈的赞誉,却少有对新人的认真的、客观地评价文字。基本上看到的文字,不是无原则的“捧”就是一味的“斥”。“表演好在哪,为什么好,”、“表演不到位,在哪里还需努力”,少有观点的阐述。这对新人们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我们都在叹息舞台上的表演是如何不尽人意,那,作为看戏者的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些“不尽人意”作“尽人意”的建议呢?(关于这一点的想法,我已在写一文。届时会奉于各位戏迷老师的。)
《会审》这段戏的表演,我是这样理解的。单就人物心理来讲,苏三是要利用这个时机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机会的。因此,面对会审,也就是在表演唱段【慢板】时,要极尽如泣如诉的表演,同时,因为,这一段唱又是苏三经历的回顾,那么,对这段唱的层次的体现也要有要求的,以悲为主线,但稍带一点“甜”的感觉——即与王金龙的相爱的回忆。一些情感的体现上不能与《起解》的【反二黄】相似。
《玉堂春》这出戏所以会久演不衰,唱腔的动听固然是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即:表演时,舞台上人物之间的情绪的对比在舞台上所营造出的气氛。这在《会审》里是比较突出的。一“悲”一“喜”、一“张”一“驰”、一“惊”一“松”,全靠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呈现。
个人以为,卢彦希在整个剧中的表现,《起解》比《会审》好;《会审》时的那段【慢板】与《起解》时的【反二黄】比,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起伏方面,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效的,但是,从感觉上讲,觉得【反二黄】时人物情绪的表达强烈一些,而【慢板】在演绎时,有一种重唱轻表演的倾向,人物情绪的宣泄没有随着行腔汩汩而出,这样,舞台上的气氛的对比,即与“审”的“松”的对比,略显温了。还有就是同样的出场时的“苦哇”的念,《起解》时的要比《会审》时的情绪饱满。
众所周知,现在的一些程派演员为了突出程派的腔调,演唱时的口型有一种夸张的表现,卢彦希没有,她是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来演绎程腔的,因而,她的演唱状态耐看。
唱句和表演。
出场时的一声“苦哇”念白,情绪很饱满,人物感也比较强;接下来的【二黄散板】“忽听得唤苏三魂飞魄散”里“散”字的处理,能够突出人物听得“唤”时的心境,所以,去见崇公道时,苏三的台步进一步的把“魂飞魄散”做了具体的表现,迈出后欲停,欲进又小心翼翼;比较形象的表现出了苏三去见崇公道时的心里状况;
在接下来的【反二黄】唱段的演唱里,个人以为,卢彦希对程派唱腔特色的表达,比较有分寸,不是一味地为特色而演唱,所以,一些行腔的处理,听起来很自然,达到了“用流派特色唱腔刻画人物心情”的艺术效果;同时,在表现苏三看到刑架及对刑架的一指,卢彦希的表演都是值得称道的;
遗憾的是,【流水】“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表演就有点不尽人意了,唱的有点赶;另外,在《起解》里,还有一段表演值得一提,就是崇公道和苏三在路上那一节。
记忆里看过的《玉堂春》的表演,“在路上”这一节,即唱段“玉堂春含悲泪兼程前进”时,人物形象似乎没有如此的生动。这一次,个人觉得,舞台上的人物交流,把人物的情感层次表现得比较清晰了。苏三的悲、苏三的怨、苏三的还童心未泯的天真,在崇公道的表演的映衬下,有了一种情趣;而最后的【散板】“此一去有死无有生”,苏三的命运未仆,又让舞台上的气氛陡降。应该讲,这句唱,卢彦希表现得比较扣人,可,表演时的目光,就有点散了,效果稍打了点折扣。
在《会审》一折里,值得一说的是,“吓得我胆颤心又寒”的表演,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不过,“来至在都察院举目往上观”如果稍微的收一点,就好了。
在观赏卢彦希在这出戏的表演中,以为,念白要加强,不论在《起解》还是《会审》,念白有一点“含糊其辞”的迹象;另外,在行路时的握棍的手势,有点像在捏笔一样,有点夸张;行路时的台步还有点随意的。这样,整体的美感就失色了。
我想,这出戏的看点,除了新人卢彦希的表演外,几位老先生的加盟演出也是一大亮点了。而真是因为有了老先生们甘当“绿叶”的陪衬,才使得这出传统戏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
呵呵,一篇纯粹的看热闹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