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黄雪丽在仲宣楼小剧场带妆演出。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即戏剧、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
如今,各种样式的可供休闲娱乐的文艺、户外项目兴盛,受众平分春色,没有哪一个项目会成“专宠”。而早已不流行的戏剧,随着一批老戏迷的退场,会听戏的人,越来越少,能玩票的人,少之又少。
襄城仲宣楼小剧场是目前襄阳票友活动最频繁的场所,每两周,我市七八个票社的票友就会轮流带妆演出一次。而能来这里表演的票友,在襄阳票友界水平还算不错的。
目前,襄阳有大小票社20多个,各票社票友少的几人,多的几十人。
湖北炎黄襄阳卧龙京剧票社是我市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票社,除此还有南湖票社、馨龙票社、烟厂票社等,一些是来自各行各业爱戏人士聚拢而成的票社,一些是依托单位,职工为主的票社,单位提供活动场地。
由湖北炎黄襄阳卧龙京剧票社组织,2004年襄阳曾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票友大赛,来自我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票友,还有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外的京剧票友200多人前来参赛。
玩票,体味的是一种文化
今年51岁的黄雪丽,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湖北炎黄襄阳卧龙京剧票社的创始人之一。从小受父亲影响,她喜欢戏剧。闲暇时间,她听戏、唱戏,还到一些京剧名家门上学戏。日前,记者见到黄雪丽时,她正在苦练虞姬的唱段。“四分钟的戏,我学了一年多。既然饰演虞姬,就要做到像个虞姬。”黄雪丽说,唱戏就要入戏,不入戏就没有戏味儿。黄雪丽学的是梅派青衣,每周四都要去我市京剧名家彭守正老师那儿学戏。彭守正是我国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的嫡传弟子。黄雪丽说,目前,季福祥、彭守正、徐隆刚等京剧老艺术家都是免费传道授艺,教众票友学戏。
作为票友,玩到一定程度,都会想到去置办一身行头——戏服。黄雪丽花8000多元置办了一套虞姬的戏服。除此她还买过其他角色的戏服,也订制过一些演出的礼服,这几年在这方面的投资有四五万元。
今年53岁的文国庆也是一个老票友。文国庆说,自己小时候在樊城中山后街住,从小跟着街坊邻居去看戏,大一点后听样板戏。上世纪80年代传统戏开始恢复后,文国庆就自己买磁带听戏,也到工人文化宫去看戏。“戏剧这门艺术包含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人物或情节传达出的忠、孝、节、义等,达官贵人喜欢,平民老百姓也喜欢。”文国庆说,戏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不同层次的人群在其中都能找到兴趣点。“高兴的时候唱几句,不开心的时候也可唱几句。”文国庆喜欢戏剧,他也收集与戏剧相关的书籍、磁带,琢磨戏剧也变成了他的乐趣。
说到票友,文国庆说自己只是个爱好者,因为在他心目中,能称为“票友”的,不仅专业好,对戏剧的研究也要有一定的水平。“有的票友虽然没以唱戏为职业,但水平比职业戏剧演员都高。”文国庆唱老生,他经常饰演的是《文昭关》里的伍子胥,《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等。
今年60岁的何利亚,原在市财政局工作,退休后开始学戏。他说,年轻的时候,一天到晚听样板戏,很多段落自己也能哼唱几句。由于女儿在北京,何利亚说自己有幸接触了很多北京的票友,“北京的票友整体水平都高,不仅能唱折子戏,有的票社甚至一本戏都能唱下来。”在北京的时候,老何经常看到公园、广场里有人唱戏,和一些票友混熟了,他自己也有机会唱两句。
“刚开始唱的时候,人家说我唱的像歌不像戏。”从最初的笼统喜欢,到慢慢了解到戏剧有很多讲究,老何觉得很有意思,和票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家说哪一句唱得非常好,老何会高兴地回去继续练,要是自己能完整唱一段,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老何说,戏剧的内涵很丰富,行当、人物、情节、表演都得平衡把握,顾得了唱顾不了表演,也不完美,“走进戏剧的世界,就如来到文化的群山峻岭,似乎永远有新东西等着你去挖掘、征服。”老何说,这就是他觉得戏剧的迷人之处。
襄阳票友的成就:拿过金奖
要说襄阳票友中目前可见的成就,“最大”的一个当属洪亮。洪亮目前供职市广播电视台。洪亮说,十多年前自己主持电台戏曲节目《戏迷茶座》,经常邀请和采访一些戏迷,潜移默化也学会了一些京剧唱段。“有一次采访铁路票房时,大家都要求唱一个,我当时唱了自学的梅派《贵妃醉酒》中的一段,唱完后,大家评价不错。”洪亮说,这是第一次跟着票房乐队唱,没掉板没忘词,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但在之后的学习中,洪亮发现,找气口、发声、咬字等方面,光靠自学是没法儿完全化解,他很想找个老师学学。
后来,洪亮找到了我市京剧名家彭守正老师。
“彭老师从学戏先学做人入手,让演戏者首选定心,抛开一切私心杂念,从科学地用气发声开始训练,再到一句句唱腔的咬字、行腔、韵味,一小段唱往往要学一两个月。”洪亮说,自己一学就坚持了6年。
2011年,洪亮自己报名参加了央视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当时我想如果初赛就被刷下来,谁也不知道,也不给老师抹黑。”但洪亮没想到,不仅顺利进入复赛,也等到了决赛通知。彭守正老师帮忙选择了决赛曲目《太真外传》选段。决赛的舞台上,洪亮捧着金奖,意外惊喜中他内心满怀感激。
历史上的襄阳,曾经是“戏窝子”,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的京剧,与襄阳还有不少渊源。票友们表示,他们希望襄阳的戏剧欣赏和表演水平都能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