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守志 摄
在吉林省京剧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白天排戏,到了下班时间却仍在忙活着整理场地、架设设备。对于他们来说,一天中最有意义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这群人就是吉林省京剧院公益京剧课堂的老师们,白天忙完团里的事情后,晚上就在吉林省京剧院开设课堂,免费为小朋友们讲授京剧和传统文化课程。
初萌办班想法很偶然
3月底,记者来到吉林省京剧院,课堂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省京剧团的一名青年演员吴迪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青少年公益京剧课堂”于2013年4月开办。“一开始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起办班的由头很是偶然。“恰好在京剧爱好者的QQ群里面有大学生爱好者询问能不能学京剧,有人愿意学,有人愿意教,这个班就这么办起来了”。
京剧课堂成立之初,吉林省京剧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课堂场地、道具等的提供。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兼戏曲剧院京剧团团长倪茂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京剧院没有公益活动方面的财政支出,但我们也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让公益课堂一直走下去,毕竟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振兴离不开对观众和少儿的培养。”
培养少儿民族自信心
在谈到创立公益课堂的初衷时,吴迪用道德性、公益性和本土性来形容。
“京剧中大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忠孝仁义等,我们教授京剧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吴迪说,“有的孩子来了之后连鞋带都不会系,衣服也不会叠,来我们这里以后,这些基本的生活技巧也都学会了”。除此之外,公益课堂还教授弟子规、诸子格言、太上感应篇等传统典籍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熏陶。
“公益性就是希望这个课堂不同利益挂钩,真正地传授给孩子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和书本都是公益课堂老师们自己集资购买。吴迪回忆,“从开办公益课堂到现在,总共花了有几万块了吧”。
谈到本土性,吴迪认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运势看星座,音乐听摇滚,张口说外文”,吴迪这样调侃道,面对当下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严重的西化倾向,吴迪认为应当重新提倡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实实在在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树立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建设,吉林省京剧院的公益团队已日趋成熟。据介绍,省京剧院的公益课堂是全国首个公益京剧课堂,吴迪对此颇为自豪:“北京、天津、上海都没有,省级院团走在了国家级院团的前面。”
“熊孩子”变乖宝宝
随着课堂中小演员的成熟,学员们已经可以开始登台表演了。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戏曲晚会,小演员们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赞许。
不过,在吴迪心里,公益课堂最大的成就还是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介绍说:“孩子送到我们这里,要先学礼仪,再学京剧。”站有站样、坐有坐样,成为公益课堂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我们这里的一位学员,小女孩,就因为坐姿端正,在学校被老师选为班长”,吴迪自豪地说到。
“我的孩子以前就是个淘气包,可现在谁见了都夸他有礼貌,最让我感动的是公益课上的老师要比收费的老师还要负责。”已经陪孩子上了两年京剧公益课的一名家长告诉记者。
相比于京剧,团队更看重对学员礼仪的培训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一次,我们留了一份作业,就是为家长洗一次脚,不单是学员,所有的教师也要洗,然后拍成照片传到群里,大家都很受触动,有的家长甚至都哭了。”公益课堂的另一位老师说到。
这种对孝道的传播和培养一直贯穿整个课堂。
不仅如此,团队还自费购置了一批图书,如弟子规、孝经等,家长和孩子可以免费取阅。
师资、场地成发展瓶颈
在创办公益课堂的两年时间里,公益团队也遇到过许多的问题和挫折。
吴迪回忆到:“一开始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母亲都不支持我,觉得是瞎操心,没办法,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赢得大家的认可。”
团队建立后,最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吴迪说:“像我们这一批京剧演员往往都是自小学艺,十几岁进入艺术学校,其实文化知识方面很缺乏”,为了能够教好孩子,公益课堂的老师们每天回家都要自己钻研书本,准备课堂内容,无形中占据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公益课堂受到市民认可的同时也导致场地出现不够用的情况。“目前的场地可以容纳40多个孩子及家长,再多就放不下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掉了很多想来学习的孩子和家长。”
希望教育模式能推广到全国
虽然公益课堂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吉林省京剧院却并不满足于此。“等时机成熟了,我们还会举行慈善活动和义演,将所得款项捐给贫困地区儿童。”
同时,吴迪还希望能够将这种公益课堂的教育模式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希望能让京剧和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扬,单靠我们团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在全国能有千千万万个公益团队站出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和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