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的一天,一曲京剧唱响甜城上空,内江地区(现内江市)便拥有了一个专业京剧团体——内江地区京剧团。川南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秘书长张平中说,这个京剧团是由康定调到内江的。
现年59岁的张平中自1975年从内江地区五七艺术学校毕业,便分配到内江地区京剧团,当一名京胡乐师,直到1984年内江地区京剧团撤销。近十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内江地区京剧团的沿革和大事记非常清楚。
1951年6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一批京剧爱好者组织成立了一个名为“机关业余京剧社”的民间组织。由于行当齐全,演出水平出众,于1955年并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工团,195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京剧团。此后几年间,该京剧团辗转德阳、绵阳、康定等地,也多次更名,最终于1963年调到内江地区。
内江地区京剧团的21年
张平中介绍,内江地区京剧团的成员均是从阿坝、绵阳等地调入前的原班人马,来到内江后,沿袭了之前的“两大任务”:一是围绕当地中心工作开展大型政治活动,如新中国成立、建军纪念日演出,慰问老红军演出等;二是奔赴四川省各大中小城市及乡村基层等地演出。“兴盛时期,一年要演出两三百场。演老生的唐福广,演旦角的赵秀娟、党育,演花脸的李菊盛等等,都是内江地区京剧团的资深演员。”张平中脱口而出。
谈及文革结束后内江的京剧状况,张平中露出自豪的神色,他掰着手指头给笔者讲述当时的盛况——
1978年,在重庆“红旗剧场”演出《秦香莲》等古装戏,连续演出1个月,场场爆满;1980年,在成都邮政礼堂和人民公园露天剧场演出55场,其中演出的传统戏《樊梨花》(共10本),当演出第十本时,全场观众达5000余人……
1984年,内江地区京剧团终于走完了它最后的岁月,一个在内江活跃了21年的专业京剧团体消亡了。
京剧艺术传承至今
“虽然内江地区京剧团撤销了,但京剧的传承没有结束。”张平中说,他和原京剧团的同事们依然进行着每周两次的清唱活动。
1999年,内江京剧票友协会成立,使得更多的京剧爱好者加入其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内江京剧票友协会已成为我市弘扬国粹、传承京剧艺术的生力军:协会除完成市区文化部门交给的政治活动演出和文化惠民活动及开展京剧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五进”外,还积极开展与各地京剧票友的交流,2009年和2014年,分别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和第十五届川南京剧爱好者联谊会演唱活动,得到了川滇黔渝毗邻地区众多票友的积极参与以及广大观众的积极反响,为宣传内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张平中任川南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秘书长,他时刻牢记“联谊会”的宗旨:传承、弘扬京剧国粹,培养京剧爱好者,加强川南地区京剧联谊。多年的努力,使得京剧艺术这一国粹在内江发扬光大,也让张平中这一帮票友更加坚定了将京剧艺术继续传承下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