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京剧艺术家吴汝俊先生和他的团队新近创作演出的《孔圣母》,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愉悦性、市场性,可以说都达到其国粹传承创新弘扬之路的一个高峰。
立意高
该剧中心人物选择立意高。2600多年来,第一次为这位含辛茹苦、单亲育孤、“名不见经传”的中华文化“圣母”在京剧舞台上立传。对于所塑造人物缺乏史料的不利因素,由于作者起点高、立意远、定位准,尊重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性发育逻辑,反而转化成为完美理想塑造人物的有利因素,为创作者提供和开辟了更广阔的艺术驰骋空间和追求艺术真实的平台。如剧中对孔子名讳由来的演绎等,自然贴切,令人信服。
思想主旨立意高。剧中通过颜征在对少年孔子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为有利于孔子开阔眼界、健康成长而迁居都城曲阜,为孔子拜求高师(当时博古通今的学者,孔子的外祖父颜襄)等剧情和矛盾冲突,特别是第五场的“为母代课”和第六场的“拒药劝学”等母子互动、催人泪下的情节,声情交融地告诉观众:圣贤不是天生的,人才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正确方法,精心教育、辛勤培养而成的。这就凸显了该剧很高的现实观照度。
接地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该剧通过孔母颜征在的舞台形象和戏剧语言表达出的春秋大爱、真诚善良、美的心灵、尽责守分、爱憎分明、和谐处世等,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给观众以真善美的心灵陶冶。由于这种传承是“扬精华、弃糟粕”的传承,是人心人性人情的传承,所以舞台上的人物没有给观众以恍如隔世的陌生感,而是近在身边的亲切感。
“京剧姓京”。该剧的创新不离根本,继承了国粹艺术的优秀传统,从剧本文学、结构故事、人物行当、使板行腔、舞台调度、舞美设计,到“高台教化”功能等,都接足了传统京剧文化的地气。不仅如此,该剧为了尊重和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欣赏偏好,还巧妙运用传统京剧里的“插科打诨”、“现挂”等成功接驳当下的时尚地气、网络语言(如“雷倒”、“给力”、“纯爷们儿”)等,既在愉悦中引起受众共鸣,又在活跃剧场气氛的同时鞭笞了假恶丑。
前景好
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普及和349个“孔子文化学院”在全球的建立,京剧《孔圣母》具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预期和公益预期。遍布全球的孔、孟、颜、曾宗亲会和儒学社会团体、基金组织,也是京剧《孔圣母》的目标市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两岸行”、进社区、京剧进校园等也为京剧《孔圣母》的扩大影响、增加受众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好戏是改出来的。如果京剧《孔圣母》在现有基础上边演边改,进一步加工提升,并效法京剧《孟母三迁》,拍摄成为舞台艺术片或数字影视片,既可使之成为珠联璧合的系列品牌文化精品,又可使京剧《孔圣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