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州又是一个雨天,夜晚华灯初上,杭州剧院门口的台阶上一片寂寥,但剧场里却是热火朝天,十多只银色的滚灯在舞台上旋转、翻腾,配上铿锵的京胡,气势十足。6月27日,也就是本周五,浙江京剧团联合余杭区文广新局共同打造的大型原创民间传奇京剧《滚灯王》就要在这里首演了。
这部剧是世界级非遗“国粹京剧”和国家级非遗“余杭滚灯”的首次联姻。为了这台戏,总导演翁国生前一晚带着全剧组一直奋战到凌晨1点,昨晚也是个辛苦的不眠之夜,翁国生笑言,排完戏,正好能赶上看世界杯了。
大家都知道余杭滚灯舞起来好看,可是要把动辄几十斤的滚灯真的舞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恐怕也只有我们团能够演这个戏了。”浙京团长翁国生感慨说,别看浙京这群小伙子平日里跟头翻得很溜,但在排练《滚灯王》这几周里,为了舞好这滚灯,大家可是吃尽了苦头。“在最初的时候,很多人手臂根本抬不起这个超重的滚灯,有人眼睛受伤了,手划破更是家常便饭。”
而此时的编剧谭均华也很忐忑。身为老三届知青的他,曾在余杭下过乡,对滚灯有着特殊的情结。但是这部他耗时九年创作的剧本,起初却是为越剧而写的。后来在研讨过程中,大家觉得用绵软的越剧来表现充满力量的滚灯,确实少了很多韵味,于是,以南派武戏见长的浙京成为最佳之选。“这部作品大改六稿,小改七稿,三度改名,对于我来说,最难的莫过于把越剧的本子改成京剧,我之前写过越剧、杭剧、滑稽戏等,唯独没有写过京剧。”谭均华说,好在主创团队尤其是导演翁国生给了他很多帮助和创意,“现在这个版本,是一个很丰满的杭州故事。”
当然戏好不好,还要观众说了算。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导演翁国生还是没忘了时报京剧俱乐部的会员们。2007年春节,一群喜爱国粹京剧的票友,在时报的组织下会聚到了一起。在过去的7年里,只要浙京一有新戏,第一批观众一定是时报京剧俱乐部的会员。“我们的获奖作品《藏羚羊》《王者俄狄》,都是时报京剧俱乐部的会员们看完提出意见修改之后,才正式面向市场的,可以说,我们是大家看着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所以这次的《滚灯王》自然也不例外。翁国生专门匀出100张门票,送给一直关心京剧、关心浙京的时报读者们。
●领票方式
对这场演出感兴趣的读者,请持今日《青年时报》到浙江京剧团(莫干山路181号)传达室领票;上午9点起领票,每人限领两张,先到先得,领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