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盛宴
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几乎都被足球世界杯的狂欢裹挟着进入了今年的6月,然而足球的魅力再大,也有不为所动的人,就像尽管FIFA凯觎美国的广阔市场,一而再再而三用尽心机、表明诚意,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足球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运动。运动和艺术一样,需要一种年少时就会受到感染的环境,年纪渐长,才会觉得那是生命里不愿分割的一部分。
眼下这个6月,在北京,就有这么一群人,在为另一场不是足球的盛宴而陶醉,不像球迷那样疯狂,但痴迷度,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掀起这场盛宴的,就是“‘异彩纷呈’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对抗赛”。这场“对抗赛”,正是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挑头策划并正在上演的一场“大戏”。
在过去几年,北京京剧院通过“魅力春天”“每周一星”等系列品牌活动,已经向社会推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经过几年的舞台锻炼,这些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不仅成为北京京剧舞台的明星,更成为了北京乃至全国戏剧舞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培养青年演员,全方位展示青年演员的风貌,北京京剧院举办了“‘异彩纷呈’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对抗赛”。
从6月8日到6月27日,长安大戏院,每天都是整本演出,场场都是经典剧目,《红鬃烈马》《白蛇传》《赵氏孤儿》《定军山·阳平关》《挑滑车》《锁麟囊》《西厢记》《谢瑶环》《秦香莲》……西皮流水的唱腔,生旦净丑的表演,唱念做打的功夫,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场京剧戏迷的饕餮盛宴。
比赛·成长
京剧,是一项庞杂的艺术,如何比赛?
为了弘扬京剧文化,举办京剧大赛,每个参赛演员演唱一段折子戏的比赛形式以前有过,且不说一段折子戏能涵盖的艺术内容有多少,但就一个演员来说,为了应对比赛只练这一段戏就可以了,即便拿了奖,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唱不下来整本大戏的演员,这样的演员能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京剧演员吗?又怎么能为剧院挑大梁?
这个问题,李恩杰在就任北京京剧院院长之初就反复考虑过了。要让青年演员看得到观众,也要让观众看得到演员的成长,有交流有互动才会形成依赖和关怀。艺术是唯心的,离开人,就没有艺术这一说法。要让观众和演员一起成长,要做一种以前没有过的京剧大赛,这是李恩杰的想法。
2011年,北京京剧院推出第一届“‘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至今“擂台赛”已举办三届。李恩杰说,要让北京京剧院的每个青年演员在擂台赛上有两三次展示的机会,是不是能抓住机会得到观众的认可更上一个台阶,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通过比赛也会形成演员在剧院里的一个定位。
“擂台赛时就是整本唱。”说这话时李恩杰神色里掠过一丝自豪。“擂台赛给了专家和观众一个惊喜,这种整本大戏连续的演出,从来都没有过,让演员成长得也非常快,在全国明显我们的演员要成熟一块。”通过擂台赛,剧院里有一批青年演员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欣赏。接着剧院又在擂台赛的基础上推出“‘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邀请赛”,邀请全国的剧团同行来进行交流表演,同样,演员在比赛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收获,也获得了北京地区以外更多观众的瞩目。今年新出台的“‘异彩纷呈’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对抗赛”,就是在这些比赛和全国其他比赛上拿过奖,或是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青年演员之间的一个“升级赛”。
这次对抗赛以团体赛的形式进行,共演出24场,参赛演员分为两组,“马到成功”组和“独占鳌头”组,每组12人,各演出12场。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参赛演员不仅要自己领衔主演,还要为别人搭戏,京剧行话里称作“跨刀”,甚至跑龙套。比如张云在《勘玉钏》中任主演俞素秋一角,到了郭玮任主演的《锁麟囊》里就成了为郭玮跨刀的卢天麟一角,而主演《挑滑车》的詹磊,在《锁麟囊》里更是成了一个演无名执事的龙套。剧院市场开发部主任朱甲,为了掌握赛况天天盯着对抗赛,本是京剧演员出身的朱甲抑制不住兴奋地说:“龙套出场都有碰头彩这种场面我以前真没碰见过。”这样的演员搭台配戏,对于观众来说,足可以一饱耳福二饱眼福。“马到成功组”的组长,在《白帝城》中主演刘备的老生张建峰称这为“互相帮衬、互相提携的精神”。而李恩杰说得很简洁,就是要培养青年演员的团队精神,这是让演员成长的一部分。
有比赛就要有评委,这次对抗赛,北京京剧院除了在自己的评委库里抽调评委,也设有观众评委,凡购买演出票的观众,都可以用拨打电话、给北京京剧院官方微博发送私信,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剧院报名,留下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购票场次和座位号,就有可能成为观众评委,成为评委后可以凭每张自己购买的演出票换取两张同等价位的演出票。“以前的比赛也搞过观众评委,而且是赠票,反而不如这次观众反响热烈,踊跃买票。”朱甲说。怎样抓住观众心理也是一门学问,成长无处不在。
历史·当下
京剧在我国被称为国粹,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清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当年的那次评选,被视为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开篇说过,艺术也好体育也罢,不属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一部分,需要一种年少时就会受到浸染的环境,年纪渐长,才会发现那是生命里不愿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环境的变化,目前关注京剧的人、从小能接触到京剧的人,都不能用“绝大多数”这个词,但在有接触的这部分人中,有不少人挚爱这门艺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
北京京剧院的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剧院现在下分四个团,平时各自有重点演出和排练任务,剧院需要时统一听从安排和调配,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异彩纷呈’对抗赛”就不是以各团为中心的项目演出。这样的安排,也是李恩杰出任院长后作出的调整。
“京剧现在不景气。”这是李恩杰承认的现实,然而承认现实不等于可以容忍自己不做事,在院长的位置上,不做实事不是他的性格。李恩杰说。“进行这些擂台赛、擂台表演赛、对抗赛,就是为了调动青年演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向上发展的空间,宁肯院里经济上紧一点儿,也要支持他们有戏演。”关于演出的费用,他承认大部分是来自国家拨的经费,有少部分来自企业不求回报的赞助。他希望以自己和同辈的努力,能赢得更多关注京剧的人。
李恩杰认为:“现在京剧的不景气,有很大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它最经典的、最精彩的部分表现出来。再一个,现在的京剧从我们的角度看已经是古代的一个东西,需要挖掘适合观众口味的看点。”“有一部分人认为,一百年前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一点儿不能动,但是你再看看一百年前人家(京剧界前辈)在干什么?那个时候人家都在要求技术进步,我们现在反而是不让技术进步了,我认为京剧一定要保留它的根本,但是要挑战他们的这种观点,推动京剧往前走。”
作为京剧界一员的李恩杰,他的愿望能否实现,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切曾经辉煌的,必将遭遇衰落。这是一个不相信永垂不朽的时代,信赖技术为王技术更迭速度之快快到来不及思索的时代。然而不论世界如何演变,人心里最根本的那些善恶美丑是共通的。作为在历史潮流里颠簸的个人,人生在世的所谓“尽兴”,有时就是,唯尽一己之力,但求无愧于心。这也是那些老戏里常常在讲的一个“道”。
也许因为被讲“道”讲得太多,许多人不耐烦听,想听“实在话”,实在话在实在事里一定会有,比如在奚派老生张建峰的微博里:“张作霖不识字,但靠听戏,明理。《白帝城》托孤,是奚派的经典戏。去外面商演,太悲。不适合。院里面办这些活动,特别感谢。”
谭派老生谭门第七代嫡传人谭正岩(右)在“‘异彩纷呈’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对抗赛”上演出《定军山·阳平关》史春阳/摄
“现在京剧的不景气,有很大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它最经典的、最精彩的部分表现出来”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