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云的了解,是在2012年的“青京赛”上。她当时表演的是《游龙戏凤》,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她的音色很好听。似乎,以后,在《空中剧院》里就鲜见她的表演了。不过,在论坛戏评人小宇希老师的文字里也见对张云的表演评价文字。可见,张云的演出虽少在《空中剧院》里露面,但在京城的京剧舞台上是经常亮相的。
京剧《堪玉钏》在《空中剧院》播出的版本也不少了。每每看完,总觉得演员后面部分的表演要比前面表演的好,即对俞素秋的塑造表演稍弱于对后面的韩玉姐的表演。但看了张云主演的《堪玉钏》,有了些不同的感受。
纵观全剧,以为,张云前饰的俞素秋和后演的韩玉姐,在不同行当的表演里,能够达到一样的精彩效果,没有以往的“前弱后强”的感觉;如此,舞台便保持了自始如终的饱满,观众的观剧情绪也在演员的表演里得到了满足。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俞素秋的前半部分的表演的。即从俞素秋出场到俞安人被刺。以为,在这一段的表演里,不论是唱、还是做,或者是念白,都能够体会到张云把住了俞素秋这个人物特征的脉。即俞素秋是个大家闺秀。她没有有意的“收着”演,达成与后半部分韩玉姐“放开”的表演成对比。让人有“俞素秋就得这么演”的印象。
几段【二黄】唱的神定气闲、不急不躁,而且时隐时现的“荀味”,令人回味。比如,出场时唱段里的一句【哭头】“啊”字腔,再有“小鸾英你与我多亲近”一段里的“合意人”三字的行腔,【四平调】“张郎苦把人缠绕”等等。另外,在戏的后半部分韩玉姐的一些念白的表达,也不像以往看过的演出里“有刻意之痕”。不有意为之而为之,是我对张云在这出戏里的最深的印象。
在表现人物神情方面,感觉到张云把握了俞素秋的“善”“柔情”的内心。一出场,那跪着的神情,脸上的表情,略带一点“苦楚的忍受”,让观众顿生怜惜之心。其实我认为,这样的表演实际上也是为俞素秋听从母亲之言与假张少莲(韩臣)成婚、在韩臣的纠缠下“应允立即成婚”等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从俞素秋出场到“灵堂”一场戏止,张云并没有赋予俞素秋过多过大的身段,但人物气质的的表现还是比较充足。如在唱“见了张郎表表奴的心”的神态;如在唱“不言不语暗魂消”时的脸上的那种期盼及水袖里的动作(暗示韩臣“应允”),人物感都比较明显。
自然,从俞安人被刺后的俞素秋的表演,主要体现在身段技巧上了。水袖、圆场、屁股座子、卧鱼,等等。以为,在这一节的表演里,人物情绪与身段的配合(水袖)比较协调的是,“娘死婚姻事必有趋向”的水袖,“女儿家到此时进退茫茫”时的表情;尔后,【四平调】“素秋女心似刀扎样”就明显的在“赶”了,有气息不匀的状态;而且在此时的一段念白里,觉得,俞素秋的口气偏“硬”了一点,神情的表现像《红灯记》第九场里的小铁梅。如此,会不会有“走出人物”之嫌?我觉得, 在俞素秋的性格里,不应该有“刚烈”二字,她最后的自尽是基于“迫不得已”、“无可奈何”。所以,此时此刻俞素秋的目光不是 “恨的火花”而是流露出一种“悲凄”来。哦,顺便说一下,这一次张云的眼神表现似乎不如她在“青京赛”时的表演了。
《堪玉钏》里还有个人物不得不提的,便是韩臣。实事求是讲,对以往看到韩臣的表演是有一点想法的。认为,韩臣再怎么讲也是一个读书人,不能把他表现得过分,如果过分了,就没有读书人的身份了。尤其是在俞素秋面前“求爱”时。一些表面文章,我想韩臣是会做的。觉得这一回的韩臣刻划得比较合理,看起来比较顺畅。
再想说一下戏里的台词。俞府管家叫“冤枉”是何意?再有陈智在复审“张少莲案”时,“查看俞仁可曾报案”的台词,有点“来历不详”了。
呵呵,一篇涂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