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周三,《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秦英征西》。主演:詹磊、郑潇、张凯等。
和上周六的《火牛阵》一样,今晚的《秦英征西》,于我,也是一出完完全全的新戏了。幸亏,有老田先生的“旧帖”保驾,使我对这出戏的舞台呈现,有了一点了解。
在看剧情介绍和剧照时,以为京剧《秦英征西》是一出以武生表演为看点的戏。我想当然的认为。因为主演詹磊是我喜欢的一个武生演员。但当在拜读完老田先生的文字后,才知道这出戏可以“一戏两看”,且还有一个名字叫《银屏公主》。
通过对老田先生文字的粗粗梳理,对要播出的《秦英征西》这出戏的故事发展走向,渐渐地明晰了。就是说这次播出的京剧《秦英征西》故事是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或者更确切地讲,对这一出《秦英征西》由哪几折戏组成的有了了解。播出的京剧《秦英征西》从《界碑关》开始、经《银屏公主》、到《秦英征西》结尾。
再花了点气力,在老田先生文字里知道,京剧《银屏公主》和京剧《秦英征西》是作为表演的重点不同而设。叫《银屏公主》,以旦角表演为主;叫《秦英征西》,以武生表演为主。实际上,京剧《银屏公主》,也是有两个折子戏组合,即《金水桥》和《秦英征西》。(在一些文字里还有把《金水桥》一戏,称作《乾坤带》或《三哭殿》以及《秦英钓鱼》的)。
如播出前的“访谈”所言,京剧《秦英征西》,是一出亦文亦武、唱念打和生旦并重的戏了。
其实,不管是以旦角为主还是以武生为主,戏的精彩,是在于整个舞台的呈现的。所谓的重点,仅仅是场次或者是情节的增减而已,也就是说是个“量”的多少区分;在“质”上,即表演方面,应该是一样一样的。
谢谢老田先生的文字。顿觉,在我们提倡要普及京剧和传承京剧的今天,是多么需要象老田先生这样的资深戏迷老师们来引路哇!尽管会有一些观念上的不同,但是,看戏经历及见识,是旁人难以企及。而这正是现在的观众所缺乏的。
毫无疑问,京剧《秦英征西》的表演,个人技巧、对人物的刻画、唱腔的处理及舞台气氛的渲染、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等等,应该说是亮点多多的。
演员的精彩表演,在老田先生的文字里,已有恰如其分的评点,这里不作赘言。所以要再厚颜无耻的“漫话”,只是想把看完戏后产生的念头说出来,让各位老师评点。您权当是一片奇谈怪论。
看完戏后的第一时间里,我就到“聊戏贴”里表达了我对《秦英征西》这个戏名的想法。我是借了网友“世霖”老师的帖子来说的。觉得用《秦英征西》这个名儿,和所表演的内容着实的有点不符了。纵观整出戏,扣戏名的内容,仅仅是最后的半小时的表演。和上周六的《火牛阵》一样。所以,我在想,我们的剧团在复排传统戏时,是不是在戏名上也有个合理的设置?
很明显,先生们以前排戏是以“折”合成“出”;现在我们是用“出”统率“折”。这样,就容易让我这样的对传统戏知之甚少的“观众”产生误解,把表演内容生生的去往戏名上靠。比如,这出《秦英征西》,若不看老田先生的文字,我是想不可能知道《金水桥》或者是《乾坤带》和《三哭殿》的。当然,这也是我浅薄之所在了。
另外,就表演形式来说,武戏的表演,虽然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是看演员的技巧表演,特别是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跌扑翻打动作。但,是不是在增强观赏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契合情节的合理性。比如,罗通被枪扎得肠子都出来了,他还能做将近四十个“旋子”?这“旋子”要表达罗通的什么情感?
如果说“起霸”是表现人物的内涵、气度的话,那么,技巧的展现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在突出人物的武艺?这个武艺,不是孤立的存在,是在双方的博斗时的一种能力的显示,因而觉得,作为武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巧的表现,应该有更多的情节的衬托,而不是单单的展示“技术活”。武戏表演要考虑舞台上的视觉冲击力,但,也不能忽视了与剧情衔接。
说了一通云里雾里的话,我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了。您知道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