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北京京剧院和郭德纲联合推出的京剧《铡美案》在京举办发布会。郭德纲将与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的嫡孙方旭合唱京剧。谈到京剧怎么才能火,郭德纲直言:“京剧和相声一个道理,台上是艺人,台下是商人,把京剧当买卖做才能火,不能老跟观众对着干。”(3月25日/凤凰网)
诚如郭德纲所言,京剧作为一门文化艺术,从哲学角度来讲,必然与经济离不开关系。文化艺术要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具备精神价值,还需要能产生经济价值,如果光依靠政府保护,那么难免失去其内在的活力。
2008年2月2日,教育部办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难看出,政府对京剧的保护都是相对重视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京剧如果不走入市场,接受市场经济规律,再多的保护都无法使京剧散发活力。
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特别提到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其实京剧市场化就是文化创新,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相对完善,然而,在面对现代文化艺术的时候,却总显得不够“时尚”,在西方歌剧、戏剧传入我国,并且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时候,京剧要获得认可和欢迎,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有形式和内在方面的突破,不能在文化氛围已经产生变化的今天还拿着几百年前的荣耀沾沾自喜。
京剧市场化就要求京剧必须去研究观众的喜好,从受众的角度看京剧,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受众的需求。把京剧当买卖,文化艺术也是一种商品,观众高考京剧,得不到想要的,那么这买卖就要玩完,文化艺术也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京剧依然端着国粹的架子,不走入市场和戏剧、歌剧、话剧同台共舞、一争高下,那么即便政府保护得再好,不被群众所喜爱,最终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京剧不温不火的现状其实也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浮躁的社会风气让人难以静下心来欣赏,不过这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机遇,当京剧在市场化中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和独特的魅力,那么这门艺术重新散发光芒也不是一种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