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日前,记者来到新集中学,切身感受了这里浓郁的“国粹”传承的气息,一走进校园,就听到了京华《红灯记》中的唱腔,这是新集中学新菊少年京剧学社的学生们在练习。
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走在新集中学的校园里,之间走廊里和校园的各个角落挂满了有关各类京剧知识的介绍,课余时间,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京剧带来的快乐。谈及校园文化是如何与国粹京剧结缘的,新集中学校长戴中胜告诉记者,从长处考虑,京剧是中国的传统国粹,学唱京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小处考虑,学唱京剧对孩子们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戴中胜还告诉记者,当初京剧走进校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可去。
戴中胜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有在校生664名,其中留守儿童80多名。这些孩子父母都长期在外地打工,生活上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容易出现亲情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偏差,从这一角度考虑,学校成立“新菊少年京剧学社”,进行京剧教学和排练,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学校京剧特色学校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国粹”魅力感染课堂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新集中学将京剧融合到了日常课堂教学中来。遴选富含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剧目,让学生在欣赏、学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染。注重将京剧教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和弘扬国粹。在体育课上模仿、演练戏曲身段,模拟表演;在美术课上对绚丽缤纷的京剧脸谱、服装和头饰进行辨识、赏析、绘制,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在语文课上了解京剧演绎的经典历史故事,评析精美唱词;在音乐课上欣赏、学唱经典唱段;信息技术课上欣赏经典选段等。
戴中胜告诉记者,“新菊少年京剧学社”服务对象不只限于留守儿童,还在对京剧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中选拔、培养,充分利用中午、大课间等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分类指导和强化训练,系统学习京剧演唱和表演、编排精心设计的节目。
几年来,新集中学选拔、培养了一批京剧特长生,能演绎一批比较成熟的经典剧目片段。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习京剧艺术,校园环境和课内外生活中无不彰显着国粹艺术的元素,精心设计、制作精美的喷绘橱窗、走廊挂屏等,将京剧艺术华美的图案与其深邃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紧密结合,营造浓郁的京剧教学氛围。
京剧文化浸润校园
学校新菊少年京剧学社负责人陈九珑老师告诉记者,京剧在学校开展五年多来,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不少孩子因为接触京剧成长了起来,孩子们在学校小有名气,成了学校的京剧“名角”。
周青现在已经是仪征中学高二的学生,提起在新集中学学京剧的那段日子,她深有感触“我原来胆子很小,性格非常内向,跟陌生人说几句话脸也会红,成绩也很一般”。初一的时候,周青加入到了学校的京剧学社,获得了很多去校外演出的机会。“它让我得到了锻炼,我因此不再是个害羞的小孩子,整个人也变得自信起来,最终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高中”,周青说,现在学校有一些活动时,自己会露两手,有时间总是回母校跟着老师学京剧。
“我经常会把在学校学到的京剧唱段唱给家人听,现在他们也是戏迷了”,新集中学陈隽芊说,对于孩子在校学习京剧,她的妈妈也很支持,“京剧对孩子成长有很大帮助,她还说以后要考艺术学院,有这样的志向,我们很欣慰。”
正如学生、家长们所言,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们对京剧的探索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他们也由衷爱上了京剧。戴中胜说,希望孩子们把京剧当成一个兴趣爱好保持下去,以后走上社会在闲暇时光自娱自乐,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融合到社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