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甩起来。
刻苦练功必不可少。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听起来,再熟悉不过。可真正感受到这句话分量,还是了解京剧人才培养那一刻。
2013年,武汉京剧院启动京剧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从省内外招录了38名学员,最小的8岁,最大的15岁。他们在位于汉阳后官湖畔的武汉市艺术学校进行为期六年的学习。武汉京剧院办公室主任杨利华介绍,京剧人才培养时间长且投入高,武汉京剧院每隔十年左右才定向培养一批,这次却是隔了11年。
翻筋斗、耍大刀、抖水袖……那些稚嫩的脸上,每天不知要流多少汗,多少泪。这是对京剧对传统经典的坚持。传承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特别是让这些只能称为孩子的年轻人做起来,格外不容易。
和这些孩子谈话,会让人肃然起敬。
练功少年,苦是为了收获
武汉三月的早晨,天已透亮,却还清冷。不到6点,11岁的王豫鹏和同学一起,已在操场练功,做早课。
先要跑五圈,每圈大约400米。跑完步,稍休息一下,在老师带领下,一字排开,开始“喊嗓子”,没错,和电视里那样“咿咿呀呀……”
活动开了,接着还要练毯子功:前桥、后桥、踢腿、下腰、走步……一套踢腿就分前踢、侧踢、后踢等,各自走上五六趟。穿上练功服,扎紧腰带,就是要练出精气神,不能敷衍了事。一套下来,他满脸汗珠。
从去年9月到艺校学习京剧以来,王豫鹏的早晨都是如此开始。爷爷、爸爸都入京剧行,从小,他耳濡目染,对京剧有了浓厚的兴趣。问他这里学习苦不苦,这个略腼腆的男生回答:“苦。可是想学真本事,哪能不下苦功?”言语之间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独立。
王豫鹏是幸运的,对京剧有爱好,又赶上在时隔11年之后,武汉京剧院开这个培训班,他从河北保定老家考了进来。初来的时候,很想家,不过如今,他已习惯了。
想当花旦的“牙套妹子”
和男生们不同,上了几层楼梯,转个弯,就到了女生们练功的地方。十多个女孩,前高后低地排列着队伍,穿着戏服,正在李白梅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水袖。武汉女孩陈子褀就是其中之一。家里有亲戚懂戏,她嗓音清亮,是个好苗子。
去年六月报考之前,陈子褀在妈妈带领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戴上牙套,把牙齿矫正得更整齐美观,“以后上台好看,而且唱时也有利些。”
在学京剧之前,陈子褀已学过四年舞蹈,腰腿上的基本功,已有些基础,但要把京剧学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以前学舞蹈的时候,都要压腿,我做不到位,就着急,别人帮忙压,疼得想哭。一起学习的有个女孩,忍着不哭,我不想被人笑话,也忍了,真的也就不哭了。”
这个11岁的女孩,个头并不高,但戏服一穿,藤枪上手,一板一眼,立马变得认真起来。
跟着老师练习身段水袖组合,陈子褀和同学们都像模像样。休息的时候,她和小姐妹们闲聊,说起京剧里有花旦、老旦、青衣等,“我喜欢花旦!以后想要唱花旦——因为漂亮!”旁边有人插言:青衣一般演小姐,花旦演丫鬟的。陈子褀就赶紧纠正:不完全是这样的,花旦也有演小姐的。这时候她的较真模样,可爱又可敬。
学习中,老师说要多思考内涵揣摩表情,这让小小年纪的她有些迷惑,不过也不必着急,过些时日,自然就领悟了。
休息时,陈子褀脱下戏服,胳膊上一段划痕似乎是新伤。她却不以为意:“今早上练功时,碰到椅子挂伤的。算不上什么啦。”这个坚强的女孩有个执著的京剧花旦梦,要靠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实现这个梦想。
传统中的年轻面孔
传承传统,少不了年轻人。以武汉京剧院为例,把武汉的京剧艺术发扬发展下去,延续武汉京剧的辉煌,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杨利华介绍:“培养一批不容易,这是我们京剧院精挑细选好的苗苗,他们懂京剧,爱京剧,愿意为那份热情甘受苦累,专心研究,他们从小处说,是京剧院的希望,从大处说,是传统京剧的希望。”
目前武汉的一些高校,如武汉大学有京剧昆曲研习社,华中师大、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学院,都有戏剧社团,年轻人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票友。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业余爱好,这一代年轻人正用他们的青春,演绎着自己和传统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