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林在《黑旋风李逵》中饰演李逵(资料图片)
宋昌林,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的高足,饮誉梨园,被称为当今中国“八大花脸”之一。
1955年,宋昌林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崖头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虽说那时村里人日子过得都很清苦,但一到过年过节,村委会总会组织排样板戏,让大家娱乐,我们全家人都是铁杆戏迷。”宋昌林说。在环境的浸染下,他打小就喜欢戏剧。“这是骨子里的东西。”他说。
进入初中,宋昌林加入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学唱样板戏。每排完一台节目,老师就拉着学生到农村去表演。一晚上,宋昌林经常要表演好几个节目,吕剧、话剧、小评剧、对口词、三句半他都演过。有时在一出戏里,他还要同时担纲多个角色。“那时我在附近几个村子里算是小有名气了。”宋昌林笑着说。
1971年,山东省戏校到荣成招生,宋昌林凭借《智取威虎山》唱段被录取了。16岁的他,虽说打小就喜欢唱戏,但到这般年龄毕竟胳膊腿儿都硬了,几乎每天练完功之后,他都要到医务室针灸、烤电、理疗、拔罐……“那时候真的很苦,特别想家,一想家就哭。但到底还是挺过来了。”宋昌林说,既然出来唱戏,就得唱出点本事来,不能让别人戳父母的脊梁骨。
梨园行老辈人说,“千生万旦一净难。”在当今的京剧舞台上,但凡铜锤花脸大都宗法裘盛戎先生,因此有“十净九裘”的说法。1974年8月,宋昌林慕名到裘派艺术大师方荣翔家里拜师学艺。“我学的戏都是老师业余时间教的。”宋昌林回忆说,在寒冷的冬日里,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奔到老师家,然后,师徒两人就着五香花生豆、牛肉干,开一瓶老白干,边吃边说着戏。“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挺幸福,那个味道太让人怀念了。”
1976年,从戏校毕业之后,宋昌林被分配到山东省京剧院。作为一名花脸演员,他得以时常伴随方荣翔左右,聆听教诲。寒来暑往,几度春秋。从1974年到1989年,宋昌林如鱼得水,一共学了几十出戏。1987年,他获得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又在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上荣获十佳演员奖。
但是在1994年的梅兰芳金奖角逐中,宋昌林却落榜了……此时,方荣祥先生故去已有5个春秋。“我感觉到自己的艺术要想有所突破,还得再拜名师。”于是,在征得领导同意后,1995年,宋昌林只身奔赴上海,敲开了裘盛戎四大弟子之一王正屏的家门。在王正屏家的走廊地板上,宋昌林一睡就是一个多月,没日没夜地勤学苦练。王正屏被宋昌林的真诚感动了,身患重病的他先后辗转济南、上海,给宋昌林传授了整出的《黑旋风李逵》、《除三害》,使宋昌林的表演艺术有了新的突破。
“王老师来济南帮我彩排完《除三害》之后,回去没多久就住院了,肺癌。全出的《九江口》、《连环套》、《牧虎关》等戏还没成型,王老就去了。”宋昌林至今还感觉非常遗憾,“要是王老先生再多活几年,我的京剧应该比现在要表演得好。”
名师指点加上执着追求,使宋昌林的表演艺术渐入佳境。 2001年,他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春秋霸主》(扮演齐桓公)获得第7届中国戏剧节和第三届中国京剧节最佳表演奖,同年摘取第19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熟悉宋昌林的人都知道他身体不太好,常年喝中药,2007年还做了左膝关节微创手术,去年进过两次医院。曾经有人劝他内退,但宋昌林没有同意。他说,“我已经为京剧拼搏了大半生。对我这一生来说,京剧就是我的生命,不离不弃。”
宋昌林说,作为一位戏曲演员,当你能唱的时候,就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当你不能唱了,你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传承。“京剧艺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并不属于某个人,我还要继续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努力为京剧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