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京剧最早见于安东,此剧种在江城已生根百年余。京剧现身安东不久,这里的戏曲舞台便出现京、梆并举、名角争艳的局面。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安东开办了首家京剧科班——咏讽社,创人才培养之先河。
解放后,随着辽东省京剧团和安东市京剧团的相继成立,亦吸引了张正芳等名角的加盟。一时,丹东京剧繁花似锦。除专业团体外,各业余京剧团亦遍地开花。孰料一场“文革”,戏曲市场百花凋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剧团解体、人去楼空,唯闻叹息。
2003年岁初,市少儿京剧班的成立,让戏曲艺术重发嫩芽。十余年间,共有20名丹东少儿京剧演员,先后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等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并受邀登上央视春晚等舞台,名噪界内。近日,记者对话多位丹东京剧业界人士,以此梳理这门百年剧种的盛衰脉络。】
曾经,那个繁花似锦的年代
1988年市京剧团解体后,傅胜轩就再也没亮过嗓。这名原剧团里的“老旦”,被分配到市内一家造纸企业当了工人。是年49岁的他,“90公斤一袋的粮包扛起来就走”。他说,自己一肚子气撒不出来,劲就用在了扛粮包上。转眼,傅胜轩已过古稀之龄。
9岁入戏班的傅胜轩,人生轨迹曲曲折折,这恰如丹东京剧之盛衰转换,百年中多有沧海桑田之叹。曾经,她是那样的繁花似锦。
大小剧团遍地开花
傅胜轩是河北沧州人。少时家境贫寒,为能填饱肚子,9岁时他便入了当地的戏班,跟着师傅学起了京剧。虽是草台班子,但唱、念、做、打一样不少学,几载下来手、眼、身、法、步大有长进。为了存活,戏班子几乎一天转一个地儿,最远到过吉林延边。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路唱到丹东的傅胜轩不想“漂”了,转投丹东市京剧团。从此,驻留鸭绿江畔。
73岁的李若兰是戏校科班出身,也是原市京剧团的一名演员。傅、李二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尚盛,“团里基本上天天都有演出,城市、农村都演。”
《丹东市戏曲志》记载,1952年4月,成立国营剧团辽东省京剧团。同期,永乐舞台份子班改为安东市京剧团。次年冬,安东市京剧团并入辽东省京剧团。1954年9月,辽东省京剧团改称安东市京剧团,是为丹东市京剧团前身。国营剧团的成立,稳定了军心、壮大了规模。随后几年,随着张正芳等名角的加盟,丹东京剧更趋繁盛。
1950年代,市京剧团先后招收了两批学员,用以团带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并成为日后剧团的骨干力量。
老演员们介绍,当时除了正规剧团外,一批业余京剧组织也遍地开花。东沟(现东港)、凤城、元宝等县区及铁路、化纤、丝绸企业组建了多支职工业余京剧团。此外,安东市业余国剧团(后改称为市业余京剧团)和孤山镇业余京剧团(后改称为孤山镇职工俱乐部)影响、规模最大,其中前者当时拥有180余名演职员。“那是丹东京剧最好的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票友。”
1966年始,“文革”给戏曲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有剧团被迫停工,多数演职员身陷“漩涡”之中。十年后,虽剧团陆续复建,但已元气大伤。加之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变革,京剧再难现昔日繁盛,后渐成枯藤。
百年前落地生根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安东辟为国际商埠。“中外商贾,接踵而来,工商堪称繁盛。自此,文化增进,实业繁兴,几为东边道各道之冠。”(《安东县志》)据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剧童伶赵松樵及其姊明月英,首演于安东“永仙茶园”,该戏种亦正式生根于此。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着评剧的勃兴和京剧市场日隆,梆子渐渐退出安东戏曲舞台。1947年,随着安东的二次解放,也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次年初,在政府的支持下,安东开设了第一个京剧科班——咏讽社,这也为日后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上世纪五十年代市京剧团的成立,也为丹东培养了一些很有欣赏水平的票友。现在的不少京剧迷,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犹如一株大树,一门戏的盛与衰,艺术是生长的活力,观众、市场是生存的土壤,缺一不能。其实傅胜轩所言,在京剧生根安东之初既已如此。除了小富贵等,1910年后又有几十名角相继来安。所演剧目之多,技艺之高,使安东观众的欣赏水平逐日提高,致使戏曲界出现“安东的戏难唱”之说。台上名角与台下票友间相互促动,大大提升了京剧的舞台魅力和市场活力,后这一曲种才得以枝繁叶茂数十载。
少儿京剧,枯藤又发新芽
2003年初,市少儿京剧培训班的成立,犹如一枝枯藤发了新芽。
“丹东京剧人才断档已有几十年了。成立少儿培训班,就是想让这门国粹能够传承下去,也算是一种文化抢救吧。”市文化局少儿戏曲培训中心主任姜秋菊几日前受访时表示,经过十余年的积蓄,丹东少儿京剧已名震界内。目前为止,先后共有20名小演员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花奖,其中9人荣获“全国十佳”称号。此外,丹东少儿京剧还几次受邀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最初只招收了8个孩子
少儿京剧培训班成立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招生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市京剧团先后招收了两批学员,自此半个世纪以来,人才培养一直处于断档状态。还有没有家长愿意送孩子到京剧培训班?丹东还有多少人对京剧感兴趣?起初,姜秋菊的心里也划着问号。
问号很快有了答案。培训班成立之初,培训中心领导李玉敬带队前去市区多所小学,宣传少儿京剧培训班招生的有关事宜。“当时发放了两千多份传单,在学校时有两百多个孩子报名,但最终一个也没来。”无奈,大家又分头去做家长的工作。2003年1月10日第一期培训班开学那天,教室里坐了8个孩子。
老演员们又亮了嗓
自从当年被“发配”到企业,傅胜轩就再没打算亮嗓。但少儿京剧培训班成立伊始,他便改了主意,重新回到了“舞台”。十余年里,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成长起来,老人从未缺过一堂课。“从心里讲,还是放不下,有感情。”寥寥数语,道出了一名老艺人对京剧艺术的眷恋情怀。
培训中心属自收自支性质。起初,每个孩子每月只收30元培训费,根本不足以维持中心的日常开销。“没办法,也给不了这些老师报酬,都是义务奉献。”说起此事,姜秋菊深感愧疚。她说,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跟自己提过钱的事。这不仅看到了老演员的艺,更体现了他们的德。“只要是有人愿意跟着我们学,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就是我们这些老辈儿人最大的心愿。”说这话时,同为73岁的原市京剧团琴师景士进、青衣老师李若兰满眼透着真挚。
少儿京剧闯出了名气
有了诸多老演员的精心教授,少儿京剧班的娃娃茁壮成长起来——2003年岁末,5名小演员参加了央视首届少儿戏曲大赛即获得3个银奖。一时,丹东少儿京剧闯出了些名气。此后,又有20人先后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最高奖“金花奖”,6人获央视少儿戏曲大赛金奖。此外,丹东少儿京剧还几次参加央视春晚表演,并多次受邀央视组织的大型演出。2010年,作为民间文化交流的表演项目,丹东少儿京剧在韩国受到热捧……从2006年始,共有31名培训班学员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上海戏曲学院附中及北京戏曲学校等专业院校,成为传承京剧的生力军。
采访当天,在少儿京剧培训班的一间教室里,9岁的殷煜卓正在老师赵晓佳的指导下习练唱功,学习两年的“老旦”殷煜卓已是眉目传神、腔调正统。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看了电影《红灯记》后便喜欢上了京剧艺术,不久报名参加了培训班。3年前,6岁的赵禹彤在步行街看了一场京剧展演,后来成了一名“老旦”。据了解,现在京剧班的孩子们,有半数是自愿报名的,这是让老师们最感欣慰的。
姜秋菊介绍,眼下不少家长和孩子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外出参赛及在本地的一些现场演出,这门国粹在逐步扩大影响的同时,亦正走在复苏的路上。“这些年,共有两千多名孩子接受了京剧培训,培训班也由最初的几个孩子,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
幼芽需要阳光和雨露
这些年,为了维持少儿戏曲培训中心的正常运转,姜秋菊不得不四处拉赞助,还经常碰壁。她说,如果没有资金上的支持,培训工作随时将面临“断粮”的局面。
2004年8月,中心培养的小学员王冠丹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戏曲小梅花大赛”中一举夺得金花奖。赛后,指导老师李若兰抱着弟子流下了热泪。“这一直是我的梦想,孩子帮我实现了。”在培训中心,老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演员,每周六节课,风雨无阻,没有一个人是为了钱而教课,他们只是不想让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眼睁睁地“死去”。
“要想让京剧传承下去并得到发展,光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最起码,相关部门得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傅胜轩介绍,现在省内还有沈阳、大连、锦州、营口等保留着京剧专业团体,但这些剧团光凭市场商演根本“吃不饱”。丹东少儿京剧培训班成立十余年里,也组织过200多场演出,但都是免费出演,根本谈不上资金回报。在此背景下,财力支持对培训班的延续就显得格外重要。
就像一株刚发的嫩芽,丹东少儿京剧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