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倒立的孩子
2013年12月,鄂州的省京剧二团演员王涛凭借《打瓜园》、《借扇》获得第十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该奖是湖北省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
鄂州是全省闻名的京剧大市,出过无数京剧名角。可以说,除省京剧团、武汉市京剧团外,位于鄂州的省京剧二团稳坐第三宝座。它也是全省范围内,少数几个坚持了几十年仍在演出的京剧团。
鄂州京剧团曾受董必武接见
鄂州有哪些京剧名人?“刘兰秋、秦湘麟、朱荣利、王志华、陈义鑫。”鄂州市演艺公司总经理姜九斤自豪地说出5个名字。这5位京剧演员中,有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有的是国家一级导演,有的曾获得国家级戏剧大奖。
其中,国家一级导演,今年74岁的京剧名家秦湘麟创作了儿童京剧《小凤》,该剧由朱荣利主演,获得全国大奖文华奖。“如果算上其他获得省级荣誉的演员,那真是不计其数。”姜九斤说。
湖北省京剧二团于1950年成立于鄂州,有着辉煌的京剧历史。那时,全省各地市州如黄石、襄樊、沙市、孝感等都有自己的京剧团。现任京剧二团团长的胡晶说,文革前后,京剧空前繁荣,八出样板戏反复演,全国都在唱样板戏,几乎人人都能来两段。当年鄂州原创传统京剧《董家山》在“文革”之前名噪一时,演员们还受到了董必武的接见。
人人都爱唱戏,也吸引得人人都来学戏,省京剧二团培养出的大批优秀京剧演员,成名后又回到鄂州传道授业。回望当年,胡晶说,当时的京剧氛围很好,演员水平高。
胡晶出身于京剧世家,爷爷、父亲都是京剧名角,耳濡目染的京剧熏陶,让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唱戏之路。因此,他亲眼见证并亲身体会了京剧如何从当年全民皆爱,到现在的小众化。
市场经济冲击终结全民听戏时代
胡晶说,京剧行业走下坡路出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挑战,人们看到了更多更新鲜的娱乐节目,京剧这种慢节奏的表演渐渐被忙碌、浮躁的人们遗忘。
京剧不景气,演员们的待遇也随之降低。“五六十年代唱戏的演员,一个月工资有100元,比一个优秀工人的工资还多3倍。”胡晶介绍,在那个年代,爷爷一人唱戏可以养活全家十几口人,而像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师更是有多处房产和大量存款。
而现在,京剧演员的收入远低于高级技术工人,一个月工资仅1000-2000元,与当红明星相比更是千差万别,甚至还比不上三流影视明星、歌星走穴的收入。
工资太低,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为了生存,京剧演员不得不转行,这导致京剧团内演员大量流失。大批京剧团被迫停演,全省十几个京剧团仅有几个团有演出活动,其余的名存实亡。直到现在,这一状况也未改变。
演员的流失和转行,是京剧团无力改变的残酷现实,团长们眼睁睁地看着演员离去,只能扼腕叹息。“培养一个成熟的京剧演员至少需要10年,而他们转行或许只用一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培养一个京剧演员到底有多难?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唱”是指唱功,嗓音要好,“念”指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一个合格的京剧演员必须会这四种基本功。同时,京剧还分“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每个行当有自己的表演方式和严格的区分。胡晶介绍,京剧十分讲究,属于程式性的表演,有自己的套路,排演一场京剧至少需要两个月,长的需要雕琢几年。
正因为京剧要求高,所以一般人学京剧需从10岁开始训练,直到20多岁才算出师,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对此,刚刚捧得第十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的王涛深有体会。他说,学京剧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王涛6岁开始接触京剧。孩童眼中的京剧神奇而又华美,他被深深吸引了。10岁起,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学习京剧。一路走来,至今已23载。“真正学习京剧才知道有多苦。每天凌晨4点多起来练翻跟斗、扎马步、下腰,动作一不到位,老师的教鞭就打来了,而且在与其他学员配戏的过程中,受伤更是常有的事。”
“唱到老学到老,不练习容易回功。”王涛说,虽已算一名武丑老演员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功,“在京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学京剧孩子的多是农村娃
辛苦培养的演员大量流失,省京剧二团也面临着与其他京剧团一样的情况。因此,剧团不得不自己开办京剧班招收学员,为剧团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二团进行改制,将京剧团并入演艺公司,用商演来补充公益性演出,以此增加演员收入。
由于京剧的节奏慢、讲究多,听一出京剧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和时间,这显然与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难以融合,京剧二团不得不开拓农村市场。“农村百姓爱看京剧,也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京剧,所以京剧班的学员以农村孩子为主,他们学京剧的同时在职校学习文化课。”
胡晶说,与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更能吃苦,而且京剧班每学期仅收1000元学费,包括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对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最近一次招收了30多个学生,其中男生20个,总数比上次少了十几个。
采访当天,京剧班的孩子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他们穿着单衣单裤在教室内练功。脸冻得红扑扑的小男孩张耀扬告诉记者,他才12岁,六年级下学期来到京剧班。他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要起床练功,冬天则5点半起床。随着练习强度的加大,他们一天要翻100个跟斗,每次倒立至少10分钟,还有踢腿、劈叉、下腰等各种练习。“感觉好累,甚至想回去读书。”
话虽如此,但他其实并不打算放弃京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说,“我的梦想是成为梅兰芳那样德艺双全的大师。如果成不了大师,也要努力练功,绝不当一个跑龙套的演员。”
“传统文化不能断在我们手中”
尽管一名京剧演员的付出与收入难以成正比,但演员对舞台的热爱,让不少京剧演员仍无怨无悔地坚持演戏,有的还放弃高薪回团执教。
今年33岁的王涛说,每次只要站在舞台上,就有一种满足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曲故事总能令自己感动。表演结束后,来自观众的掌声,就是他最大的享受,多少钱财都难换。
胡晶在年轻时放弃了省京剧团的工作,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回到鄂州当京剧二团的团长。或许他的举动成了一个榜样,一些老演员也放弃高薪回乡执教,希望这门传统文化能不断代地传承下去。
对于京剧的未来,胡晶还是比较乐观,“看惯了太多粗糙娱乐节目的观众,很需要从精品艺术节目中吸取营养。近几年话剧重新火热起来,就反映了人们的需求。”
同时,国家也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每次的惠民演出都予以补贴。也正是因为政策的扶持,京剧二团才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运转。胡晶说:“全民听京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我们只希望全民有意识去地保护京剧,保证传统文化不断在我们手上,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希望政府能加大京剧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前来听戏。”胡晶说。此外,从少儿时代就开始培养孩子听戏的兴趣,比如开设国剧课,将京剧带入课堂,也会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去听京剧。“京剧二团也会推出更多原创精品剧目,期待市民捧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