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自贡京剧的兴盛时期
国粹京剧   2019-03-06 09:57:25 作者:曾上游 来源:自贡网 文字大小:[][][]

    自贡京剧的兴盛时期

        京剧与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并称中国五大戏剧,并跻身中国十大国粹(书法、武术、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之列,而成为极具艺术魅力的传统优秀文化,光彩隽永,熠熠生辉。自贡曾因产盐而经济发达,素有“银窝窝”的美誉,又因戏剧繁荣,独享“戏窝窝”的雅称。1949年前后的自贡,不仅川剧班社多,名角多,是川剧活动久负盛名的“品仙台”,而且缘自“舶”来的京剧艺术,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

    京剧爱好者组成“盐务俱乐部”

        自贡地区最早有记载的京剧活动,始于民国19年(1930)。当年,著名京剧武生“草上飞”(赵青山)、名丑毛海云率京剧团来自流井民意茶园演出。由此,京剧艺术开始为盐都民众了解,继而出现了本土最早的一批京剧爱好者。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海盐产区沦陷,川康盐务局为了增产加运川盐,机构扩展,外省来自贡的人员逐增,其中不乏痴迷京剧的票友与爱好者。他们在休闲时,免不了拉京胡,哼京韵,唱京戏,开展一些京剧研习和票友雅聚等活动,并于民国29年(1940)春,首先在川康盐务局内建立起了联谊自娱性质的京剧社团——“盐务俱乐部”。“盐务俱乐部”可视作自贡地区首个业余京剧演出组织。

        “盐务俱乐部”由有“山东梅兰芳”之称的王振祖(1913-1980)负责。王自号“啸云馆主”,是上世纪30一40年代享誉全国的名票。他原在山东盐务局就职,入川驻自流井后便自然成了所创“盐务俱乐部”负责人的不二人选。今天的自贡人也许对王振祖其人十分陌生,但提到他的外孙——当下台湾流行歌手、音乐制作人陶喆,就相当熟悉了。王振祖在1949年与言少朋、李蔷华等人组建“中国国剧团”去了台湾,并创建了台湾第一所正规京剧学校“复兴戏剧学校”,即今台湾戏曲学院。

        当年在川康盐务局“盐务俱乐部”教戏的叫王蕙芳(1891-1954),他是京剧青衣行创始人陈德霖(1862-1930)的六大弟子(王琴侬、姜妙香、梅兰芳、姚玉芙、王蕙芳、王蕙卿)之一。其时的王蕙芳乃一代名伶,与梅兰芳常同台演出,享有“兰蕙齐芳”之说。其夫人李仲英是科班出身,专司青衣花旦。负责“盐务俱乐部”演出剧务的是张育龄(曾在山东剧院学过京剧),他先前在内江银行票房教戏,后到自贡川康盐务局与王蕙芳共同担任教戏(王氏于1940年到成都京剧团任教),并承担台前幕后的剧务工作。

        “盐务俱乐部”成立初始,即有过几次演出,不久因成员扩充便改名为“盐联剧社”。成员除盐局职员外,还包括当时设置在此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保险公司一类金融机构的职员,以及其他业界的一些京剧爱好者。剧社活动经费由盐税附加的“公益费”开支。核心成员除王振祖、王蕙芳外,还有陶守贤(川盐局首席帮办)、费文尧(长芦局局长)、王佩衡(盐务总局处长)、甘南轩(甘氏一家为南方昆曲世家,不论男女老幼都擅长昆、京戏)等上层人士。其他如京剧老艺人关丽卿、周慧如,电影界许琴芳、名票张启良,以及川盐局总办缪秋杰的女儿缪希霞等,也常加入联社组织的演出。在当时的盐务系统内,喜艺能戏者甚众,旦行如杨畹农、汪剑耘,文武老生如甘南轩、甘律之、费文尧、王佩衡,武生如翟宗佑、陶仲良、李仁波等,都称得上票界名宿。

        “盐务俱乐部”的第一次京剧演出是在1940年3月,地点在蜀光中学礼堂。演出剧目为三出折子戏:《吹箫乞市》《牧虎关》《坐宫》。这在当时,是所未有的一次带装京戏正式演出。当年初秋,“盐联剧社”在川康盐务局高级职员居住地“北苑”(今中共自贡市委所在地)内的“积翠轩”(原市委伙食团旧址),演出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出传统戏。

        “盐联剧社”包括更名前的“盐务俱乐部”,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吹箫乞市》《牧虎关》《坐官》《红鬃烈马》《牡丹亭·游园》《玉堂春》《捉放曹》《二进宫》《苏三起解》《凤还巢》《甘露寺》《战冀州》《十三妹》《虹霓关》《穆柯寨》》等文武戏不下200出。“盐联剧社”除平常自娱外,外面不论来什么名票名艺人演戏,都由盐剧联社提供配角,出箱倌和琴、鼓师,并负责后台调度,较之成渝各地大戏班一点也不逊色。剧社当时的演出活动,多在 “北苑”内的“积翠轩”开展,有时也去沙湾富台山上的“协理公馆”(属盐务局所有,抗战时期“宋氏三姐妹”到自流井时,即在此下榻)。

        抗战胜利后,外籍人员返乡心切,纷纷要求复员回原籍工作,“盐联剧社”一度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的京剧演出活动渐趋冷落,但业已播下的京剧火种,却延续了下来。“盐联剧社”的骨干成员张育龄,在面临“散伙”的紧要关头,将演出服装、道具等一应俱全地保留了下来。

    自贡市干部业余京剧团成立

        1949年12月,自贡和平解放。接管川康盐务局的杨寿山(1913-1988)及稍后的川南盐务局(1950年4日由川康盐务局改组成立)局长邓存伦(1914-1991)等,对“盐联剧社”十分重视,鼓励剧社人员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尽快恢复演出活动。不久,“盐联剧社”便相继组织排演了《美人计》《九件衣》等革命戏剧。这一时期的京剧演员有名旦角王蝶艳(王茵)及萧孝圃、杨光斗、黄笃思、刘大有(后转入市川剧团)、阵彬夫、张锡庚等,他们大多能演、能拉、能打(鼓)、能教,是当地戏剧界不可或缺的多面手。

        1951年春,川南盐局迁东兴寺后,剧社的京剧演出多选择在就近的蜀光中学礼堂举行。不久,在原“盐联剧社”基础上,川南盐局组建了业余京剧社,演职员约100来人。为配合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社员们赶排演出了革命剧目《九件衣》《王小波》《北京四十天》等新戏,并巡回演出。除演革命剧外,每周也上演一至两场(次)内容健康的传统剧目。此外,剧社还经常担任一些联欢慰问或文艺晚会的演出,丰富了解放初期自贡的群众文化活动,剧社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艺术团体。

        1955年,全国掀起了普遍开展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高潮。自贡市的此项工作在当时的焦政副市长的主持下,将原属川南盐局的业余京剧社,连同相关演出设备、服装、器材等,一并移交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主创人员张育龄、谢志远、刘子芳等也相继调入到新成立的“自贡市干部业余京剧团”。该业余京剧团的日常工作,由市文联副主席张宇高(1913-1980)主持,张育龄任副职并负责业务工作。成员主要有姚富英(旦)、唐曼英(青衣)、曹帅芬(旦)、杨光斗(青衣)、乐队主打萧孝圃(打鼓、操琴),以及刘式骧、王正清、曹寿松、张为祯、黄庆萱、蔡光道、白玉依、李慧秋等,阵容整齐,人才济济,演出频繁,充满活力。

        后因张宇高在“反右”运动中被撤职,业余京剧团团长由焦政副市长兼任。1958年9月,焦政副市长兼业余京剧团团长,命张育龄去市民政局所辖残老院、福利院,以及重庆、宜宾、内江等地,挑选8至12岁具有艺术天赋、培养潜质的儿童进行京剧训练。先后挑选出80余名适龄儿童,进行集中训练。

    成立儿童京剧训练班

        当年10月16日,“自贡市儿童京剧训练班”在光大街福利校内正式成立。儿童京剧训练班的成立,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也是把社会福利事业与戏曲艺术相结合,使一些孤贫儿童、失散儿童等,能从小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专业培养的一种有益偿试。1960年,又在本市一些小学中再次招收了一批(30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到训练班封闭学习,学员人数增加到111名。

        建班之始,制定了“严格管理,不准放假,关门教学”的教训方针。1962年,副市长焦政又派人从北京请来了荀派旦角白玉侬、老生郑际生、武生李风章和刘鸣恭、鼓师南国祥等到京训班任教。这些教员的工资待遇都在80-100元以上,远远高于当时的人均工资。除此,每月还有额外补助,口粮每月40斤,还有付食品。

        首批学员,年龄小的八九岁,稍大点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都处于需要细心管理呵护的成长阶段。京训班的领导(指导员)和教员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干好管教工作,又要承担大量细微的生活与思想方面的照料帮扶工作。上至焦政副市长、王金耀与王德文及林振礼局长,下至福利院张志彬院长、民政局古本境科长等,都一直对该训练班关爱重视有加,既便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这些京训班的学员,都是供济充足,食衣无忧。除主食外,副食品如猪肉、牛奶、白糖及香烟、茶叶等,市里也是想方设法给予优先配送,始终有所保障。一段时间,自贡冰糖脱销,焦政副市长趁到成都开会之机,托关系买到后带回自贡,亲自送到京训班。1960年,焦政副市长不辞辛劳,亲自督率全班师生前往重庆,向该市京剧团就学四个多月,使学员们拓展了学习交流的空间,提升很大,获益良多。

        1963年4月,北京荀慧生剧团来川演出,焦政副市长盛情邀请该剧团来市演出、传艺。借此契机,自贡市儿童京剧训练班选派了10名学生到荀剧团随团学习,时间达3个月之久,学习了《金玉奴》《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荀灌娘》5出戏。

        通过近5年时间的学习励练,儿童京训班的学员健康成长,逐步走向成熟。儿童京训班除经常有剧目公演外,还承担了市里的一些重大集会,如人代会、政协会、贺模庆祝会及为吴玉章、彭德怀、罗瑞卿、李富春、曹英、李井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的晚会演出任务。1961年7月,儿童京训班排演了儿童剧《刘文学》,除剧场演出外,还到各学校演出。1963年,该京训班先后赴宜宾、江安、泸州、江津、白沙、永川、重庆等地的城镇、厂矿巡演,深受欢迎和好评。

        儿童京剧训练班日渐成熟后,被正式命名为“自贡市儿童京剧团”。后又随学员年龄的增长,又更名为“自贡市青年京剧团”。新成立的市青年京剧团由王鸿儒任团长,张育龄任副团长,王汝祯任指导员。是年7月,由张育龄率张国良、郑际生、郑淑芳、罗雅琴、闻龙平赴京观摩现代京剧会演。回来不久,便排演了《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以及《刘富良》(由本市王典泽、况余焘编剧)等现代京剧。其中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创下了连演100多场的纪录。

    自贡京剧可圈可点

        “文革”前期,剧团演出中断。1972年,市青年京剧团革命委员会成立,由肖广田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王鸿儒、李廷武任副主任。同年,自贡市青年京剧团更名为“自贡市京剧团”。1973年,肖广田调“五·七艺校”任校长,团长由王鸿儒接任。1974年,王鸿儒率队到重庆参加《杜鹃山》学习班,另派人到河北观摩学习《盘石湾》。1975年,市京剧团由孙科然任支部书记,王鸿儒任团长,李廷武、张国良任副团长。乐队指挥为胡昭武。演员如王世荣、易思祥、刘明纪、罗雅琴、袁运强、李健、张家纯、张笛、梁成玉、赵桂英、黄淑兰等。1972-1976年,市京剧团相继上演了《水乡游击队》《夺印》《霓虹灯下的哨兵》《小刀会》《带岭风雷》和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剧,巡演足迹几乎遍及四川境内的所有地级市。

        “文革”结束后,经过短暂的整顿,自贡市京剧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恢复演出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白蛇传》《金玉奴》《佘赛花》《望江亭》《秦香莲》《堪玉钏》《霍山玉》《金鳞记》《花田错》《凤还巢》等传统剧目。1979年,上演了由本团王世荣改编、穆声林导演的《火焰山》。次年,又上演了由王世荣、易思祥改编的《封神榜》(连台四本)。1981年,成功移植淮剧《乔迁之喜》,并创作排演了《打碗记》。1982年11月8日,自贡市京剧团撤销,全团在编94人,除少数年龄较大的外,均安置到市内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自1958年至1982年的24年间,自贡京剧共计排演了传统大、中、小戏近300出,现代戏50余出。自贡京剧一路走来,好戏连台,硕果丰盈,在千年盐都铸就了一道有滋有味的“心灵鸡汤”,一则可圈可点的梨园传奇。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