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当代戏曲何处觅知音
国粹京剧   2018-11-08 10:57:56 作者:诸葛漪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文字大小:[][][]

    守成或被遗忘,创新易引争议,当代戏曲何处觅知音

        10月23日,观众翘首期盼中,“二度梅”得主吴凤花在美琪大戏院变身“知行合一”的 “王阳明”,一江之隔的东方艺术中心,程派名家李佩泓携手昆曲小生张军为“墙头马上”再续情缘。伴随《王阳明》《墙头马上续情缘》鸣锣开场,艺术节戏曲板块掀起盖头。网络时代层出不穷文艺作品争抢观众注意力。戏曲演什么,为谁而演,成为从业者前所未有的挑战。

    创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越剧是否需要基因的转变?”这是《王阳明》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答辩时,导演杨小青说过的话。《王阳明》没有观众熟悉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舞台大量采用极简元素,从实到虚,寥寥几笔刻画明代风格,男女角色服装统一,仅戴花区分性别。这种意象的美,正是《王阳明》探索越剧“基因”转变,寻找新观众肇始。

        继《屈原》后,吴凤花再次挑战文化名人,这是她第4次登上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她几乎年年来沪演出,“上海有包容性,对各种文化都能积极推广。”上海见证吴凤花的求索之变。她凭借《陆文龙》摘得梅花奖,在上海共舞台连演18场,“一开始观众有争议,觉得我不像范派了,还找到我们团领导投诉。范瑞娟老师站出来说,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继承更要有发展。”

        2015年携《屈原》参加艺术节,吴凤花做好面对质疑的心理准备,“《屈原》少了越剧擅长的情感戏衬托,不是戏来保人,而是靠人去演戏,对演员来说有难度。我走上了这条路,就不会打退堂鼓。”

        《王阳明》同样面对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又一次突破,吴凤花演绎的王阳明,形象、气质神韵合一,会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反对者说,“王阳明根本不适合越剧,越剧就该好好琢磨才子佳人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是坚定的支持派,“《王阳明》让越剧在才子佳人为基本风貌的古典品质中进一步拓展文化品格,诗意的光影变化,时尚的音乐伴奏,简洁的场面铺排与舞蹈穿插,代表创作者对自己的超越和颠覆。”

        吴凤花一度担心票房,“老观众不要看,新观众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我想通了,打磨好戏,少则五年,多则十年。若干年后,想起这个过程会非常美好。”从《屈原》到《王阳明》她坚持拓宽越剧外延、挑战厚重题材,“作为中生代,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剧目,还要有胆量触碰‘高压线’。”

    戏曲不能变成活化石

        “当代戏曲所面临的竞争来自影视、各类舞台剧乃至网络作品对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 在艺术节戏曲论坛上,剧作家李莉提醒同行,“当代戏曲作品应具备好看的故事,充足的信息量,别致动人的情感,必须为演员的表演和发挥提供空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京昆大师俞振飞、言慧珠与“传字辈”朱传茗、方传芸等名家共同改编、排演昆剧《墙头马上》。这次,李佩泓将《墙头马上》搬上京剧舞台。黑白电视里的《墙头马上》昆剧电影给李佩泓最早启蒙。她不拘泥于经典,《墙头马上续情缘》视角从裴少俊变成李千金,加强主题悲剧意味,“你道情词寄与谁”及主题曲《夜未央》等主要唱段充满程派特色。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王贵与李香香》11月来沪参演艺术节。该剧根据李季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改编,导演张曼君大胆用由北方民族大学学生等组成的合唱队唱出诗中故事,“让合唱歌声的圣洁和秦腔接地气的粗粝,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观众通过秦腔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人物内心。”张曼君说。

        继《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完成宁夏秦腔现代戏“三部曲”。去年,李小雄凭借《狗儿爷涅槃》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榜首,这次他又在《王贵与李香香》饰演王贵。秦腔《狗儿爷涅槃》改编自北京人艺同名话剧,李小雄说,创新不能忘本,“话剧展现生活形态,戏曲必须注重程式化动作,把经典展现给年轻观众。”张曼君则表示,“秦腔不是活化石,不是进棺材的东西,它是老百姓的语言。关键在于,艺术工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创新,让秦腔融入到当代生活。”

        聚焦创世神话的《素女与魃》,讲述大盂鼎、大克鼎的《国鼎魂》,讴歌军民鱼水情的《太行娘亲》……艺术节戏曲作品都体现类似融入当代生活努力。

    用更开放的姿态“营销”

        “戏曲维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僵化与异化的关系,还得增强对戏曲基础教育的重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一番话,不止对中青年演员创作与基本功要求,也有对戏曲普及的希望。

        24日,白玉兰奖艺术家进校园“传承·传播”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展开。京剧演员傅希如连续第2年参与艺术节戏曲教育活动。去年他和越剧演员方亚芬等在上海师范大学展现戏曲艺术形象之美、声腔之妙、思想之深。

        傅希如讲座以《不进梨园,怎知京采如许》为题,《三岔口》等经典折子戏现场演出配合解说。结束华东师大之行,他还将在上海戏剧学院、上师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讲。作为经验丰富的“讲师”,傅希如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有的学校看戏、品戏传统由来已久,还有学生京剧社,要求我们讲座内容深。简单的动作示范、互动不能满足需求,得多多分享表演心得,分析流派传承。有些学校接触戏曲少,学生感兴趣,但不知如何欣赏,也会表达他们的困惑。”每次讲座课件根据学校场地、受众进行调整,“我的工作室最近一直在改稿。”他表示,讲座深受欢迎,他将受邀给交大学生策划从戏曲到音乐、历史一系列文化讲堂。

        紧接傅希如,沈昳丽推出《昆曲是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她笑言,这是分工后的“差异化竞争”。文化讲坛“昳丽道场”持续5年多,沈昳丽也是资深“讲师”,“每次讲座,内容、样式会因人而异。”沈昳丽刚回到上海,花了半个月在香港参加“一带一路”主题文化论坛、大师工作坊、实验剧场,勤修“内功”。与东京、首尔、香港、台北、日惹等城市艺术家一起演出《惊梦——博物馆故事》,她第一次尝试无伴奏清唱20分钟,“把肢体、记忆、情感全部调动起来,启发对我角色的理解,与观众的沟通。这些收获在未来讲座和创作都会体现。”

        “戏曲工作者要对喜欢戏曲的人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多和戏迷沟通交流,也给他们参与的平台。”晋剧名家谢涛提出,“做好戏曲市场的分类,根据不同市场提供不同的演出内容”,是名角们的共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